一、应当逮捕曾经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吗
曾经故意犯罪应当以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为根据。曾经故意犯罪被法院依法判处刑罚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次故意犯罪,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逮捕;曾经多次故意犯罪或者曾经故意犯罪与此次故意犯罪性质一致的,则不受上述五年时间限制。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有证据证明该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并且会被判处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当他们发生以下五种情况或者有倾向的,应当予以逮捕:
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二、逮捕后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吗
逮捕之后正常情况下不能取保候审,因为逮捕的条件是嫌疑人有危害社会的可能,所以才予以逮捕,因为不适合取保或者监视居住的条件。但,如果被逮捕的嫌疑人有下来情形的话,那么还是可以取保候审的。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诸如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取保候审。
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
5、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
6、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采用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险性的。
另外,对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浦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对提请逮捕后,检察院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移交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取保候审。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的程序性规定中,此时是规定了追诉时效的制度的,和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一样,此时都是对诉权的一种限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是不确定的,此时是要根据犯罪行为人所触犯的罪名的法定刑来确定的。
-
曾经故意犯罪又犯罪必须逮捕吗
278人看过
-
快速处置逮捕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嫌疑人是合理的行为吗?
198人看过
-
放火罪应当逮捕吗
77人看过
-
犯罪行为人逮捕了还有取保吗?
216人看过
-
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范本怎么写
153人看过
-
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潜逃出境怎样追捕
88人看过
-
曾经故意犯罪的应当,曾经故意犯罪是指已经判刑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0曾经故意犯罪应当以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为根据。曾经故意犯罪被法院依法判处刑罚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次故意犯罪,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逮捕;曾经多次故意犯罪或者曾经故意犯罪与此次故意犯罪性质一致的,则不受上述五年时间限制。
-
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一般下达逮捕通知意味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12一、逮捕通知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被逮捕人已经触犯法律,并且经过检察院批准,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行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第七十九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
-
男人犯故意杀人罪已经被逮捕妻子会判刑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9-27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
-
累犯是否应当逮捕?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14从法理上是对的。 刑诉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
曾经故意犯罪缓刑怎么办,应受刑罚处罚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09根据违法程度与过错性质由所在党组织给予相应的处理,一般不会开除党籍。 缓刑有哪些特点: 1.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2.既判处一定刑罚,又暂不执行,但在一定期间内保留执行的可能性。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