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纠纷打官司:
1、原告应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2、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有明确的被告;
4、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明确;
5、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诉讼有效期为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力受到侵害后三年内;
7、提交诉状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交副本。如果确实难以书写诉状,人民法院可以口头记录起诉,并通知对方。
发生农村宅基地纠纷应该找哪个部门处理
(一)协商解决:双方之间通过和平协商,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是最简单最节约成本的解决纠纷的方法。
(二)人民调解:双方私下协商不成,可通过调解委员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三)行政解决: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犯、赔偿损失。
(四)诉讼解决:土地管理法规定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般情形下,公民必须先行政再司法,但对于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被侵权人可以不经行政机关的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宅基地拆除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347人看过
-
针对医疗纠纷,有哪些有效应对策略?
355人看过
-
应对借贷纠纷纠纷的法庭策略
116人看过
-
征地纠纷的种类与应对策略
337人看过
-
面对医疗事故纠纷应该采取何种解决策略
158人看过
-
空头支票的纠纷:应对策略与法律选择
222人看过
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种: (一)协商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二)行政解决。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 更多>
-
企业应对产权纠纷的策略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8在解决房产争议方面,常见途径有四个:和解、协商、仲裁及起诉。双方可以自愿和公平地达成和解协议,若无法达成和解,则可以向第三方申请调解。如果各方仍未能达成共识,则根据买卖合同条款的规定,在指定的机构进行仲裁。如果仲裁结果不满意,当事人可以依法向法庭提起诉讼。 根据《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进行仲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
处理劳动纠纷的方法:企业可以采取的策略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12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是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当劳动者就报酬被拖欠、克扣与雇佣方发生纠纷时,有关方面判断争议发生的时间,不能简单地把“发薪日未发薪”视为争议发生之日。而应以劳动者追索被拒绝之日算起,以避免不法单位借助“时效”来逃避法律责任。 企业辞退、解聘或开除严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的员工本是正常现象。但由于一些企业开具的处理意见书中使用的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印章,而不是具有法人资
-
物业费纠纷:业主应对策略与法律依据重庆在线咨询 2024-11-10业主在未成为物业服务合同当事人,或者未直接与物业服务商签署合同,或对已签定的合同条款完全不知情,或者无法认可的情况下,可以提出异议,以此拒绝缴纳物业费用。此外,如果物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在严重缺陷,例如未按约定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业主人身或财产受到严重损害,业主也有权据此提出反驳。
-
遭到巴掌袭击后如何应对?针对学生身份,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18如果您的孩子在校期间遭受同班学生殴打,首先应该采取的行动是向当地警方报案,并要求公安机关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法律程序: - 如果实施犯罪行为者已年满十六岁,他们可能将面临行政拘留的处罚。 - 如果受害儿童遭受轻伤以上程度的人身损害,施暴者也将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而面临刑事审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
-
商铺产权纠纷:商家应对策略与法律建议上海在线咨询 2024-11-23在解决房屋产权纠纷时,您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式:和解、协商、仲裁和诉讼。我们建议您首先尝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私下达成和解协议。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您可以寻求第三方协助进行调解。如果谈判仍然未能解决问题,您可以依据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将争议提交给指定机构进行裁决。如果仲裁结果不令人满意,您还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