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进行贷款行为。高利贷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贷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无效。高利贷并不是涉嫌犯罪的行为。
一、法律高利贷认定标准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或叫大耳窿,这些现今称为“放数”的放债人,向“高利贷”借钱,一般毋须抵押,甚至毋须立下字据。高利贷信用是最古老的信用形态,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收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一种信用关系。
《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以及对借款利息的确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二、法院对高利贷怎么样解决
虽然法律不允许民间借贷中出现高利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而很多时候当事人也会因此而产生纠纷,此时就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来对高利贷进行解决,那一般法院对高利贷怎么解决呢?借款合同约定年利率在24%以内的,受法律保护,出借人有权让借款人按约支付利息;约定年利率在24%-36%之间的,当事人依据合同诉请法院保护这个区间利息,法院不予保护,但如果当事人自愿给付后又请求返还,法院亦将驳回诉请;年利率在36%以上的,约定无效,如果当事人自愿给付,也可以请求返还。所以,法院最高只支持年利率24%的利息,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在高利贷活动中,高利借贷再高利转贷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即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转贷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且违法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高利贷行为极易引发非法拘禁、绑架、伤害、诈骗等其它刑事犯罪。
三、民间借贷6分利息合法吗
不合法。贷款月利息为六分,这样年息就是七十二,违反的法律规定,属于高利贷行为,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
放高利贷会不会涉嫌犯罪,放高利贷会被判刑么
275人看过
-
放高利贷犯罪吗,放高利贷属于犯罪行为吗
431人看过
-
个人做高利贷犯法吗私人放高利贷会犯哪些罪
379人看过
-
哪些人会发放高利贷,高利贷借条是否有效
120人看过
-
怎样界定高利贷,高利贷的借款合同会不会有法律效力呢
274人看过
-
放高利贷违法吗?高利贷合法吗?
263人看过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 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贷。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2年,从... 更多>
-
放高利贷是否犯法,放高利贷是否涉嫌犯罪,高利贷是否涉嫌经济犯罪辽宁在线咨询 2022-04-26放高利贷是违法的。但是否涉嫌犯罪,还要看具体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的,涉及非法经营罪: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
-
个人做高利贷犯法吗 私人放高利贷会犯哪些罪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141、个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2、单位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
高利贷会涉及哪些犯罪?西藏在线咨询 2021-08-09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就受法律保护。但一般情况下高利贷是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并且法律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另外,如果在放高利贷的过程中有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
什么是高利贷多少利息算高利贷放高利贷犯罪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3-01-13一般而言,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 民间借贷包括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和违法的高利贷行为。如果民间借贷的当事人约定的利息高于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就属于高利贷,对高出的部分利息法律不予保护。 也就是说,私人放高利贷虽然违法,但不是犯罪行为,也不是合法的民间借贷。
-
涉嫌高利贷是否犯法?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2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