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特权法》就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确权需要尊重农村“五保户”的一员,确定是否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村集体组织不得强行收回“五保户”的承包地作为农村集体组织的机动地,也就是说农村五保户的承包土地也能够进行确权登记工作!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进行首次登记
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首次登记的规定以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可以分以下三点:
1、依法以承包方式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以及荒山、荒沟、荒滩等土地上从事种植业或者养殖业生产活动的,权利人可以持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首次登记。
2、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提供属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证明材料。《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3、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还应当提交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书面同意文件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第48条第1款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二、土地承包权可以转让吗
土地承包权是可以转让的,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
农村五保户承包地继承人是谁
78人看过
-
土地确权 农村土地承包
120人看过
-
农村五保户土地可以确权土地怎么处理可以继承吗?
391人看过
-
取消农村户口农民的土地归谁
425人看过
-
农村土地确权中五保户的土地怎么处理?
126人看过
-
取消农村户口家庭的承包地怎么办
139人看过
五保户即国家规定的在五个方面给予保障的村民。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五保户包括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没有赡养扶养义务人,或有但无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更多>
-
取消农业户口但在农村的田产可否保留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权的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28取消农业户口但在农村的田产可保留土地承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但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随着户籍壁垒的打破,农民迁入城镇落户的将越来越多。
-
怎样取消农村户口的承包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3-02-08农村的承包地是国家分给村集体的,户口迁出村集体,自然不能享有农村的承包地。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只要经过三分之二的村集体成员表决同意,迁出人员可暂时耕种承包地。但是现在每个农村都是人多地少,确权之后,村集体将会统一收回这部分耕地也是大势所趋。 《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九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应当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地
-
五保户承包土地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10在承包期内,“五保户”原来承包了土地,在其死亡后,该“五保户”无家庭其他成员的,其承包地由原发包方(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收回,重新发包给他人承包;五保户”原来承包了土地,在其死亡后,该“五保户”尚有家庭其他成员的,由其家庭成员继续承包。 由于有的五保户,家庭成员只有一人。该五保户死亡,承包合同因为一方主体消灭而终止,发包方有权将土地收回。因为我国法律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不能继承(继续承
-
农村户口怎样确权土地承包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20原承包人(或法定继承人)和现土地实际经营人。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五条下列不动产权利,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 (三)森林、林木所有权; (四)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 (六)宅基地使用权; (七)海域使用权; (八)地役权; (九)抵押权; (十)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
现行农村五保户的承包土地政策有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07《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