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辩权的行使适用诉讼时效吗
抗辩权的行使不适用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抗辩权是指针对原告的起诉,认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提出的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五百五十三条规定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
二、民法抗辩权的种类
民法抗辩权的种类如下:
1.同时履行抗辩权。也称为履行合同的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2.先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为合同履行抗辩权的一种,是指在双务合同中因合同约定或合同本身的性质等原因使当事人履行他们之间的有关联性的合同义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后履行一方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合同义务的权利。
3.不安抗辩权。在债的履行中,有先为履行顺序的一方,在对方财产、商业信誉或者其他与履行能力有关的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终止履行债务的权利,称为不安抗辩权。
三、请求权与抗辩权的区别
请求权与抗辩权的区别如下:
1.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2.抗辩权是指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请求权。
当事人互负债务,未按顺序履行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有权在另一方履行前拒绝履行要求。当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
诉讼时效届满怎么行使抗辩权
238人看过
-
什么是诉讼时效抗辩?诉讼时效抗辩适用的范围有哪些?
237人看过
-
抗辩权的使用:如何行使行使抗辩权
437人看过
-
房屋过户是否适用抗辩诉讼时效
67人看过
-
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不予支持的情况是什么?
437人看过
-
诉讼时效抗辩会胜诉吗?
109人看过
-
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权如何行使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221、在法律上只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定义,没有诉讼时效消灭的概念。2、如果对方在一审中未进行诉讼时效的抗辩,而在二审中又提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的,除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二审法院对该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主张应不予支持。所以针对对方当事人的上述抗辩,当事人可以向二审法院提出对该抗辩主张不予主持的要求和主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
-
哪些债权不能适用诉讼时效抗辩陕西在线咨询 2022-12-10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
抗辩权的使用:如何行使行使抗辩权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21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以法定理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 当债务人收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提出抗辩。债务人收到权利转让通知后,可以行使抗辩权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
-
诉讼时效与抗辩权能否同时使用技巧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5你问的话,让人有点犯糊涂。关于诉讼时效,被告本来就有抗辩权,这在法律上称之为:诉讼时效抗辩权。在行使这个权利时,本来就是针对诉讼时效在行使抗辩的权利呀。且必须同时行使,这是法律的规定,不需要什么技巧。1、诉讼时效抗辩权,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起诉,认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提出诉讼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的抗辩。2、如果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限,又没有法定的中止、中断情形的,如果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法庭应当进
-
主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能否行使主债务人诉讼时效抗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1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2008年8月21日,法释(2008]11号)o。保证人为从债务人而非主债务人,最终的债务主体应为主债务人而非保证人,因此,法律规定,保证人享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