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律师的公告解除劳动合同是否侵犯名誉权?
2009年10月26日,济南日报今日章丘版登载了一则山东明水某集团所属有限公司的公告,公告全文如下:自我公司9月24日发布公告后,张某某一直未回公司上班及办理有关手续,连续矿工已超过5天,严重违犯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张某某予以解除劳动合同。特此公告。落款日期是2009年10月23日。
相关人员向笔者咨询,该公告是否违法?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用人单位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或张帖公告等方式辞退员工的做法相当普遍,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该类公告已经淡出媒体,今日目睹感觉新鲜和突兀。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非不可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必将引火烧身。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对其管理的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处理决定,当事人以其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司法实践中,对此存在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只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了不实评价就可以作出认定侵权责任。但是这一观点显然忽略了企业管理职权的权限;也有人认为,要区分情况,一般来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文件都会使用公文性质的文字,主观上并不存在侮辱劳动者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侮辱性的词语,因此劳动者以侵害名誉权起诉,应不予受理。但是如果单位对劳动者作出的评价或处理决定超越了正常的管理行为,劳动者就有权提起侵权之讼。例如在本案中,虽然单位与张某某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如果为公告中劳动合同的解除引起纠纷,就不是单位日常的行政管理的问题了,因为在劳动合同的范畴里,双方是一个合同法上平等主体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问题。所以,如果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中的一个不当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名誉,法院是应当受理并依法判令单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
1995年7月,劳动部办公厅作出的《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以下简称《复函》)明确规定: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职工本人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公告送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做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送达,视为无效。
因劳动合同文本中都清楚的记载着劳动者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因此没有必要用媒体公开的形式解除劳动合同,一旦在媒体公开当事人违纪情况,将使得其在求职市场上存在了不良记录,会导致诸多用人单位极其不相关人员获悉这一情况。用人单位的行为损害了劳动者的名誉,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劳动者如果主张名誉权利,用人单位将无法避免官司之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复函》是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八条作出的,因此,产生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废止后,《复函》已不具有效力,不能作为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书面劳动合同应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签定,合同文本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由规章制度补充,如果合同文本和规章制度中都未提及,那么,这个公告就是单位单方面作出的,是违背劳动者意愿的,具有侵害劳动者名誉权的风险,况且《复函》与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并不冲突。再者,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里有劳动者的联系方式和详细居住地点,其作用就在于此。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充分考虑法律后果,在劳动合同中增加紧急联系人、约定告知程序更为稳妥。
法律依据:
《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
怎么告别人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惩罚
237人看过
-
夫妻之间能否告侵犯名誉权
150人看过
-
有录音能否告人侵犯名誉权
147人看过
-
公示债务人名单是否侵犯名誉权
109人看过
-
什么是侵犯名誉权,名誉权侵犯标准是什么
121人看过
-
告他人侵犯名誉权程序
256人看过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
侵犯隐私权是否侵犯名誉权?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23看了他人的日记应当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到处传播他人的日记秘密,宣传:“A想当明星。”致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到影响,应当有侵犯A的名誉权。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问题,这个应当酌情处理。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民法通则》未明确列举,在实践中经常适用关于名誉权的具体规定。可实际上,名誉权与隐私权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一般说来,名誉权是民事主体对自己人格的社会评价享有利益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权则是指公民享有的
-
新闻作品引用事实不真实是否侵犯名誉权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15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针对公开传播的或其他可信的事实发表评论,内容基本公正,没有侮辱他人内容的,不构成名誉侵权。评论作品引用的事实有可信的新闻来源,但后来证明所引述的事实失实,原告就此提起名誉权诉讼的,如果原告无法证明被告发表评论时应该发现报道失实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故意编造虚假事实或依据明显虚假的事实进行评论或者诽谤他人,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
名誉权被别人侵犯是否同时侵害他人名誉权?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20不是的。有些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名誉受损,但是有些情况下具有违法阻却性,不成立对名誉权的损害。 一是实施新闻报道和正当的舆论监督。只要内容真实,无诽谤侮辱内容,并且行为人能举证证明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二是行为人引用已经公开的权威报道,并且有理由相信该报道内容真实性的。 三是公正评论。第四是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行使权利。这四种情况下是免责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
-
侵犯名誉权是否要公开进行?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1公开审理,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一律由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仍公开进行。 我们国家的案子一般是公开审理的,就是说群众可以旁听,但是涉及到未成年人,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无关人员不能旁听;离婚和商业秘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要求不公开,那无关人员也不能旁听,即不能公开审理。
-
名誉权侵犯怎么办怎么能利用名誉权告他人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06(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