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对共同所有的房屋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一方主张所有权的,另一方按市场价值对另一方进行补偿等。当事人就前款规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解决房屋买卖纠纷
1、协商解决:纠纷各方自行协商,平等、互利、合理、有偿的妥善解决;主要是依据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进行协商,解决争议双方之间的房产纠纷。如果纠纷各方无法协商解决,可根据纠纷的性质及法律关系分别向行政主管机关投诉,或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行政机关依职权处理:争议双方的一方向行政机关投诉后,行政机关根据主管范围受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作出行政决定。如当事人对行政决定不服,可提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除终局复议以外,须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即可执行,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并不停止执行。
3、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如果纠纷不属于行政机关主管,当事人可申请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申请仲裁必须有约定的仲裁协议,如无约定,不可申请仲裁,只能提起民事诉讼。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裁决作出后,当事人不可就同一纠纷再次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实践中,要是不幸发生了房屋买卖纠纷,大部分购房者会先跟开发商协商,有的开发商答应解决问题后,一拖再拖,影响购房者的权益。因此,建议购房者在遭遇纠纷后,及时咨询一下律师,听听专业律师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二条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临时安置费或者提供周转用房。
-
域名盗用争议及其解决途径
125人看过
-
房屋离婚财产分割难题:寻求解决途径
229人看过
-
房屋买卖合同网签后房主违约的解决途径
182人看过
-
房屋买卖合同争议主要有哪些解决途径
405人看过
-
拘役刑执行中的难题及其解决路径
148人看过
-
涉及一房二卖的法律问题与解决途径
315人看过
房屋买卖协议是指买卖双方就房屋的交易、价格、支付方式、交付时间、违约责任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的书面协议。 房屋买卖协议是房屋交易的重要法律文件,对买卖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具有约束力。在签订房屋买卖协议前,买卖双方需要仔细阅读协议条款,确保... 更多>
-
离婚协议履行问题及解决途径浙江在线咨询 2024-11-14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利害关系人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可能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在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需要提供担保,否则裁定将驳回申请。人民法院在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则应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
一房多卖的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9到的损失。 针对房屋一房二卖的情况,您作为购房人,如果发现购买的房产存在此类违规现象,有权依据先前签订的购房合同条款,向负责开发及销售这套房子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违约赔偿的正当要求。 关于可撤销合同,这类合同的缔结方从他们得知合同中有误那日起开始计算有效期,必须在年内将相关申请提交到所在地的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请求他们取消已经签署的这份协议。 对于无效合同的签订方来说,他们同样需要在知道合同无
-
签订房屋买卖协议,卖方违约,怎么解决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5先协商,争取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卖方继续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将房屋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给买方,并协助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寻求未签订合同的买卖纠纷解决途径及收费情况新疆在线咨询 2024-11-271、根据物品数量和收费标准,收费如下:(1)无财产争议:6000元至20000元;(2)法律文书:600元至2000元;(3)律师见证:2000元至10000元;(4)代办公证:1500元至3000元。 2、根据争议标的金额和收费标准,收费如下:(1)一审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下:部分收费为物品价值的7%,但不少于5000元;(2)一审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上但在100万元以下:部分收费为物品价值的
-
劳动合同签订问题以及拖欠工资的解决途径山东在线咨询 2024-11-13若您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您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支付工资。为证明您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您需要提供以下证据: 1.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 考勤记录。 5.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