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条规定,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希望和放任两种,其中希望为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放任为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根据通说,所谓希望,即积极追求;所谓放任,即既不希望、不积极追求,也不反对、不设法阻止,而是听之任之。对此,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目前看法已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晚近有个别学者提出了与希望和放任心态并列的第三种意志因素,即容忍,认为容忍是介于希望和放任之间的另一种意志类型,通俗地说,希望是一定要这样的心态;放任是这样也行的心态;容忍则是只好这样的心态
我们认为,这种分类陷入了一个误区,即论者将情感因素引入了犯罪故意之中,并将其作为判断行为人意志类型的一个因素。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理由是: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支配人的行为的,除了感情,还有理智。如果将情感作为判断行为人意志类型的一个因素,那也必须将理智作为判断行为人意志类型的另一个因素独立加以考查,而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行为人最终的选择总是感情和理智交织作用的结果。以行为人欲杀其妻而在饭菜内投毒,却出现妻子与幼儿一同进食的情形的案件为例,从感情上来说,行为人可能是不希望幼儿中毒的;但从理智上来说,行为人又可能认为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只能听任儿子中毒了。最后如果是感情取代了理智,那么行为人就会采取措施制止幼儿进食;如果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行为人就会听任儿子进食从而中毒。可见,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一样,只是对行为人最终采取什么措施产生影响。
而判断行为人的意志类型,只能是也只需要从感情和理智交织作用的最后产物,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实际上采取的措施(抑或是根本没有措施)来判断,而不能也无须追溯到此前的感情或者理智因素上去,否则必将使得判断标准丧失科学性,从而导致结论的混乱。而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实际上采取的措施来判断,前述被某些论者视为第三种意志类型的容忍与放任并无不同,都表现为对危害结果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阻止的听任态度。因此,无须也不能将容忍视为与希望和放任并列的第三种意志类型,所谓的容忍,只不过是一种感情因素较为特别的放任而已。
-
故意犯罪的构成要件: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486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什么
286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要素和界定分析
164人看过
-
分析共同故意犯罪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原因
435人看过
-
恶意抵押的评估因素分析
320人看过
-
研究犯罪行为中意志因素的认定方法
357人看过
-
如何辨别犯罪意志因素新疆在线咨询 2022-09-08第十四条规定,行为人在明知认识的基础上,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执有的心理态度,就是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意志因素决定行为的方向、行为的进程、行为的结果,深刻地反映行为人的价值取向,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首先,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希望的内容。希望是行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只能通过行为人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法、手段,指向什么对象、部位,都是人有意志的活动,行为人的行为
-
-
什么是犯罪未遂的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河北在线咨询 2021-09-30构成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当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1)从质上说,只有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才能成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2)从量上说,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必须达到足以阻碍犯罪分子继续实行犯罪的程度。因此,有些犯罪分子遇到一些轻微的阻碍因素,例如在抢劫罪中
-
判断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具体因素重庆在线咨询 2023-08-11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重点,是查明故意的内容以确定行为的性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案情,从犯罪的起因,使用的犯罪工具,打击的部位,打击的力度,犯罪的时间、地点、环境,行为人对被害人是否有抢救的意愿或者行为,有无预谋犯罪,以及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判断。 刑法依据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故意杀人罪的刑罚裁量因素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5-01-16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这种行为是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必须从重从快严惩。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刑罚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