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周某于2008年1月20日到某装饰设备公司,同年2月18日双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合同封面有劳务合同字样。期限至2009年2月17日,约定周某任维修工、月工资2000元、劳动安全、该公司的规章制度等内容。双方按该劳务合同约定实际履行。周某在工作期间没有违反某装饰设备公司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
2008年12月20日该公司与周某解除用工关系。周某认为他与单位建立的是劳动关系,但单位与其签订的却是劳务合同,应支付其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部分,还应支付其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装饰设备公司则认为,与周某签订的是劳务合同,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影响,周某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请求没有法律依据。
案例结果
劳动争议仲裁委认为,根据《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双方签订的劳务合同实质是劳动合同,双方建立的是劳动关系,某公司提出与周某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周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驳回周某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的请求。
案例分析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定期领取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务关系则是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定期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
-
法官提醒:签劳动合同当心七大陷阱
273人看过
-
当心外企合同的“隐形陷阱”
492人看过
-
订制家具当心合同“陷阱”
499人看过
-
当心家装合同暗藏三大陷阱
110人看过
-
当心加盟有陷阱
487人看过
-
律师提醒:签订劳动合同小心落陷阱
84人看过
如果未办理批准等手续不影响合同生效的,合同自依法成立的时候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未办理上述手续会影响合同生效的,则手续办理完成后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的终止期限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确定,并且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的规定。有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开始时生... 更多>
-
标准劳动合同范本陷阱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21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
重签劳动合同有什么陷阱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09具体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责、权、利达成口头约定,并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一些求职心切、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极易相信用人单位种种“许诺”。这种口头“合同”是靠不住的,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口头许诺就会化为泡影。
-
工伤后补签劳动合同陷阱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2-16补签合同可以认定工伤。只要是劳动关系,无论是已经订立劳动合同,还是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因为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且无第十六条规定情形的,均可以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只是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本人申请工伤认定,未签合同需要提交事实劳动关系证据,用人单位不予承认劳动关系的需要需要先行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认定劳动关系。补签合同是允许的,可以作为劳动关
-
借款合同有陷阱吗贷款合同中有这些陷阱甘肃在线咨询 2022-12-17小额贷款抵押合同的陷阱有很多,近来,小额贷款市场发展的非常迅速,许多朋友由于不知道骗人手法才掉进了人家设计的陷阱,导致了很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几种骗局:无需任何抵押、当天下款、低息、身份证贷款、无需见面传真合同
-
劳动合同的陷阱类型有哪些的呢?香港在线咨询 2023-04-08用人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制定出了很多的类型的违法合同,例如: 1、“单方合同”用人单位在合同中处处是“由甲方决定”“按照甲方的相关规定执行”等条款,无视乙方即劳动者应享受的权益。面对这样的合同,劳动者应当谨慎签约。 2、“押金合同”用人单位在招工时以种种名目向劳动者收取风险基金、保证金、抵押金等,如果合同期内劳动者离职,这笔钱肯定要不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3、“幕后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