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单位和个人的区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个人和单位的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
2、主观特征方面的不同:单位犯罪行为必须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决定实施,主观上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个人犯罪主要是个人为牟利实施的。
3、立案的衡量标准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
公司吸收员工存款是非法集资吗
211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366人看过
-
非法集资提成退不了怎么办,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区别
412人看过
-
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非法集资数额有多大
266人看过
-
个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司法解释
90人看过
-
非法吸收和非法集资哪个严重
401人看过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且刑法明文规定单位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 更多>
-
如何确定非法集资集资数额多少,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青海在线咨询 2021-07-25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到达非法集资标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
-
如何查非法吸存个人银行存款和非法吸收公款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17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单位是指各种非法金融机构、各种基金会、互助协会、储金协会、资金服务部、股票服务部、结算中心和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仅限于成员单位,外币存款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的资格。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符合定罪标准的,构成犯罪。
-
涉嫌非法集资多少时数额构成吸收公众存款罪江西在线咨询 2021-11-17个人吸收公众存款20万以上,单位吸收公众存款100万以上符合非法集资标准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照我国法律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
-
吸收存款后无法还本付息,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非法集资罪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02与的区别,: 1、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集资诈骗罪主观上就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存款,没打算还本付息。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为了用这些钱,但没打算占有。 2、两罪的立案标准不同: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多重标准(吸收存款数额、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其他):个人:数额20万元以上或者30户(《非法集资案件解释》)规定的30人)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10万元以上;单位:数额100万
-
几个人合伙吸收存款,在贷出去,算是非法集资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4-08-27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券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回报的行为。保险业内非法集资案件,主要表现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利用保险单证或保险合同等形式、以高息、实物等为诱饵,向社会公众筹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