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短信威胁说法院已经判决属于什么性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2-28 11:51:27 106 人看过

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终结时就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决定。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体现。依案件性质,有民事判决和刑事判决之分。民事判决在于解决双方当事人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刑事判决在于解决确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应否处刑、如何处刑以及刑罚的执行方法等问题。从程序上说,它是结束案件的审理,因而是终局裁判。从内容上说,它是解决案件的实体法上的事项,所以是实体裁判。此外,依法院审查不同,还可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判决时必须制作判决书,于发生法律效力后交付执行。

一、刑事判决书在哪里能查到

刑事判决书的查询方式包括:

1、到如果查询人是案件当事人,则可以直接持身份证件去人民法院档案室查询或者委托律师进行查询;

2、如果不是案件当事人,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判决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故对于不涉及隐私的已经生效的刑事判决书,查询人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查询;

3、被告人对第一审刑事判决不服的,可在收到判决书后的第二日起十日内提起上诉;第一审判决确有错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刑事裁定书的作用包括:

1、一审刑事判决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法对侦查、起诉、审理的刑事案件所作出的结论;

2、人民法院制作的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对被告人来说,是关系到生杀予夺、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等切身利害的决定书;

3、就第一审人民法院来说,它是代表国家先行审判权的具体体现。一审刑事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对被告人具有强制性,且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非经法律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不得变更或撤销。

二、的诉讼离婚制度各特征是什么?

第一,诉讼离婚有着法定的必要条件,即“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也必须执行法律规定的条件,并以此为据裁判是否许可当事人离婚。

第二,在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对争议处理起主导作用,它要对当事人提出的离婚请求和理由进行审查,是否准予离婚取决于人民法院的依法裁量,它既可以判决准予离婚,也可以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请求。

第三,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调解和判决,在发生法律效力后,即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和判决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依另一方的申请予以强制执行。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23日 10: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诉讼离婚相关文章
  • 微信短信威胁怎么定罪
    法律综合知识
    针对发送短信以进行威胁恐吓行为,具体的惩治措施需依据真实状况来决定。在程度较轻的情况下,该行为通常仅被视为一般的不当行为,但是如果情节较为严重,则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寻衅滋事行径,只要其中任何一种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实施者就将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法律制裁:(1)肆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和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行夺取或随意损坏、侵占公共或私人财产,情节严重的。《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2024-05-09
    129人看过
  • 短信骚扰怎么办,短信恐吓威胁犯法吗
    短信骚扰可以报警解决,保存好证据,骚扰者是会受到治安管理法的处罚,处以拘留或罚款,视情节而定。短信恐吓威胁是犯法的,将被公安机关处以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的处罚。一、短信骚扰怎么办短信骚扰是可以报警解决。先保存骚扰的无聊信息作为证据,然后报警。《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短信恐吓威胁犯法吗短信恐吓威胁是犯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十二条有下列法》第四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的;胁他人人身安全;(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2022-11-17
    428人看过
  • 收到威胁短信哪里报警立案
    收到威胁短信报警的流程是:一、拨打110或者直接前往辖区的派出所;二、向公安机关陈述自己被恐吓的基本事实与经过,提供对方的相关信息;三、公安机关对该事件以及报案人提供的证据线索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立案处理。一、电话骚扰要如何立案受到手机骚扰,情况严重的,可以报警,由警方调查处理。没有次数要求。遭遇电话骚扰,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可以向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办案方式包括拨打110电话或者直接到当地派出所进行报案;电话骚扰的,涉及侮辱自己人格或者带有恐吓威胁性质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到法院进行自诉立案。二、受人威胁报警有没有用受人威胁报警有用。被人威胁、恐吓可以报警,威胁、恐吓是违法行为,一定程度上属于有损人身健康和人格的行为,而当受害人权利受到一定的侵犯时,可以选择报警来维护自身权利。报案人有权通过电话、短信、书信和上门等形式,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告和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报案人上门报案的
    2023-03-24
    281人看过
  • 超市属于什么经营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
    一、超市属于什么经营性质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水果、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一种消费者自助选购、统一收银结算的零售企业。在中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从定义上来说,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水果、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而商店是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公司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为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由此,从定义上来说超市和公司是有本质的区别,场所和组织的定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能将超市认定为公司。超市并不一定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体户。但其实这在于超市的营销定位上,一般中大型超市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类型注册登记的,而小超市大多是以个体工商户的类型注册登记的。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区别区分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以下两种情况。已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其
    2023-06-06
    64人看过
  • 威胁他人的罪过性质是什么?
    威胁他人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另外如果不是单纯的恐吓行为还有其它情况则如下:恐吓时索要财物,有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有可能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威胁别人可以判刑么?可以的。威胁恐吓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处刑。通过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等方式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7-07
    340人看过
  • 被威胁借钱属于什么罪
    法律综合知识
    属于敲诈勒索罪。根据我国刑法的定义: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被敲诈勒索的,由于敲诈勒索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如果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向检察院申诉,督促公安机关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2024-05-06
    463人看过
  • 短信恐吓威胁是否犯法了
    以短信形式实施恐怖威胁对他人财产安全及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是违法行为。此举可能被判定为构成寻衅滋事罪或敲诈勒索罪等。如果此类恐吓威胁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破坏,且情节恶劣的话,涉及人员将涉嫌寻衅滋事罪,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者,应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中包括(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恐吓威胁行为的认定,需要全面考虑到短信的具体内容、发送的频繁程度以及对受害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诸多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
    2024-08-19
    249人看过
  • 需要报警才能收到威胁短信吗?
    收到恐吓短信可以报警求助,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一、短信恐吓多少次可以立案法律没有规定恐吓短信收到几次可以立案,只规定了恐吓他人情节严重的就可以立案。没有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威胁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罪,一般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威胁他人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人民法院对起诉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条件决定立案受理的,产生以下法律效果:1、受诉人民法院取得了对该案的审判权。受诉人民法院立案后,有权利也有义务依照法定程序对该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2、当事人同人民法院之间产生了具体的诉讼法律关系。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双方当事人分别取得了原告和被告的诉讼主体地位,并依法享有各自不同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3、诉讼时效中断,引起实体法上的效果。人
    2023-06-23
    164人看过
  • 短信电话威胁算不算犯法
    采用短信或电话对他人进行威胁往往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此举甚至可能会致使相关人员触犯寻衅滋事罪以及敲诈勒索罪等多种罪名。若从寻衅滋事罪的角度出发,倘若有人通过短信或电话威胁他人,从而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且情节严重者,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而在敲诈勒索罪方面,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短信或电话威胁的手段强行索取公私财产,且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或者存在多次敲诈勒索行为的话,同样构成犯罪。总的来说,通过短信或电话威胁他人无疑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极有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
    2024-08-07
    242人看过
  •  收到威胁短信时如何采取措施?
    收到威胁短信后报警的步骤如下:1. 拨打110报警电话或者直接前往当地派出所;2. 向公安机关详细陈述自己受到威胁的基本事实和经过,并提供相关证据信息;3. 公安机关对事件以及报案人提供的证据线索进行审查,如符合立案条件,则进行立案处理。收到威胁短信后报警的步骤如下:1.拨打110报警电话或者直接前往当地派出所;2.向公安机关详细陈述自己受到威胁的基本事实和经过,并提供相关证据信息;3.公安机关对事件以及报案人提供的证据线索进行审查,如符合立案条件,则进行立案处理。 受 到 威 胁 时 如 何 报 警 ?在遇到威胁时,及时报警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受到威胁时可以进行报警,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行为,有报警等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此外,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明确规定了受到威胁时应该如何报警
    2023-09-03
    126人看过
  •  收到男朋友短信威胁如何应对
    本文讲述的是男女分手后一方遭受另一方的恐吓时,受恐吓方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该恐吓涉及人身安全威胁或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公安机关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立案处理。如果情节较轻,公安机关可能会进行拘留或罚款。如果情节更为严重,涉及刑事罪名,则受恐吓方将受到相应的刑法处置。如果男女分手后一方遭受另一方的恐吓,且该恐吓涉及人身安全威胁或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受恐吓方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立案处理。如果情节较轻,公安机关可能会进行拘留或罚款。如果情节更为严重,涉及刑事罪名,则受恐吓方将受到相应的刑法处置。 男 朋 友 威 胁 我 怎 么 处 理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威胁的手段强迫他人实施民事行为或者违背他人意志,情节严重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男朋友威胁我怎么处理?首先,应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心理状态。若感到威胁,应及时报警,向相关部门提供相关证
    2023-09-03
    388人看过
  • 收到短信威胁可以民事诉讼吗
    一、收到短信威胁可以民事诉讼吗在面临短信骚扰的情况下,您可选择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操作如下:(1)若短信行为已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且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赔偿问题存在争议时,受害人均有权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骚扰者进行民事赔偿;(2)除此之外,受害人还能以报警的方式寻求帮助,由公安机关依据相关法规对骚扰者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二、被前男友威胁需要签谅解书吗在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因为情感纠葛而导致的纷争可谓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男女双方同居关系结束或者分手之后,所引发的问题更为复杂。若问题尚属轻微,双方可通过友好协商予以妥善解决。倘若分手后一方遭受另一方的恐吓威胁,且威胁内容涉及到人身安全,对其正常生活带来了实质性影响,那么受害方有
    2024-07-28
    149人看过
  • 收到骂人恐吓短信和威胁信,怎么处理
    当事人若收到恐吓、侮辱的信息可以将这些短信作为证据进行保存,并且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024-05-10
    336人看过
  • 短信威胁是不是犯罪
    法律综合知识
    收到的含有威胁信息的短信,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是不是达到了犯罪程度,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还得需要看其威胁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当事人经常被含有威胁内容的短信息滋扰,并严重影响个人正常生活的,但是人可以选择报警,公安机关可能会对其作出治安处罚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2024-04-27
    347人看过
换一批
#离婚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诉讼离婚的流程如下: 1、撰写起诉状,起诉状中写明夫妻双方的姓名、住址等基本信息,写明诉讼请求为请求法院判决离婚,如果有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如重婚、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员等情况的,则可以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并附上证明夫妻... 更多>

    #诉讼离婚
    相关咨询
    • 已经收到诈骗短信以为有人威胁短信,应该属于诈骗罪吗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3
      收到诈骗短信的,对方涉嫌诈骗罪,可以报警解决。一、诈骗罪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发威胁短信属不属于犯罪
      台湾在线咨询 2021-12-05
      发威胁短信不一定构成犯罪,要看具体情节。侮辱、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给他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构成寻衅滋事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轻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说什么话属于恐吓威胁
      湖北在线咨询 2021-12-16
      如果语言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可以给予拘留并处罚款的处罚。语言恐吓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但单凭这些语言,通常还不构成犯罪。
    • 网络催收威胁短信内容真实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6
      感觉你办理的是网贷r这都是高利贷r冒充法院、公安局、律师发短信,都是吓唬你r不理他就可以
    • 如何应对威胁性短信
      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08
      如果你遭受骚扰短信,不要惊慌,应立即报警。警察会将其视为一起治安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根据相关法规,如果有人多次发送具有恶心、下流、威胁或恐吓性质的信息,且严重影响到您的日常生活,他可能将被判处五天以下的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情况严重者可能会被判处五天以上十天以下的拘留,并需支付五百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