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用人单位指定医疗机构病假条,按照单位规定的才需要办理请假手续,单位不予批准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一、如何正确合理的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提出辞职,企业同意员工辞职是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或者单位提出不续签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终止。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规定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及办理离职手续等。2、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3、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情况,直接提交辞职后走人,这个时候劳动者属于违法,如果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赔偿。
二、请长期病假有什么好的理由?
职工请病假,应当由职工本人到用人单位指定的医疗机构,经执业医师检查后,需要停工治疗休养的,由执业医师出具病假条。可以休多少天,由执业医师根据病情确定,但门诊医师一般一次只可以开7天以下,主任医师和科主任只可以开15天以下。职工病假期满,疾病未好,需要继续停工治疗的,经执业医师诊查之后出具本集团继续请假。用人单位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任何疾病均不可以休长期病假。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病假需要提供什么证明
病假需要提供以下两点证明:
1、正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证明书要有主治医生签名并加盖医院公章才有效;
2、请假条或者用人单位内部类似的其它证明。
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
1、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标准确定;
2、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此外,按以上三个原则计算的假期工资基数均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
在单位骨折可以请病假吗
458人看过
-
骨折可以请病假多久
334人看过
-
裁员公司年假给折现吗
237人看过
-
轻微骨折可以请病假么?
75人看过
-
骨折三个月医院不给开病假了怎么办?
189人看过
-
骨折在家办公算病假吗?
330人看过
病假是指劳动者本人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企业应该根据劳动者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假期。病假期劳动者可照常拿工资,对于病假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 更多>
-
怀孕病假公司不批准可以申请仲裁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07应根据当事人在该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来判断: 1、如果医生的建议在当事人可以享受的医疗期范围内,而公司不批准的,可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2、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请事假,如果用人单位不批的,可以提出辞职(没有补偿金的)。相关规定: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等有关规定,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的病假假期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
-
关于不给公司哺乳假可以进行仲裁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0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规定: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
有病假条公司就可以不给病假条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3-02-13不能,必须交验公司规定的资质的医院出具的病假单原件及当事人的病历、请假条、收据等资料,享受病假工资的待遇。病假,是指劳动者本人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企业应该根据劳动者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假期。病假期劳动者可照常拿工资,对于病假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
-
骨折可以回老家住院吗?可以请假病假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02因有的情况说不够清楚,为便于了解沟通案件情况,慎重起见建议你直接携资料当面咨询,共同研究,为你作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解答,以免因信息不全、沟通不畅,解答有误。祝维权成功。
-
公司不给休假、不给员工补休,员工可以去劳动仲裁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1企业不让员工休息、不补休、拖欠工资均属于劳动仲裁的受理范围,可以向企业所在地的劳动部门申请仲裁,来主张员工的权利。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