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起诉解决。
“借腹生子”是指借助第三人的子宫,植入夫妻的受精卵,从而生下孩子。我国在法律层面对此种行为的性质没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且从借腹生子合同的本质来看,是将代孕方的子宫作为“物”来出租使用,将孩子作为商品交易的对象,最终委托方得到孩子,受孕方得到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这种交易行为有违公序良俗、社会公德,与《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借腹生子合同无效,但是对已经通过代孕所生的非婚生孩子,其抚养权受法律保护,孩子由谁抚养,要根据双方的抚养条件,包括双方的经济基础、有无固定收入、有无固定住处、哪方能给孩子一个稳定成长环境等等因素,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综合考虑确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就孩子抚养权产生纠纷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在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确认孩子由谁抚养。
“借腹生子”孩子抚养权归谁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借腹所生的孩子,可能与借用人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也可能有部分血缘关系。基于如此复杂的关系,目前我们国家并不准许“借腹生子”技术的实施,因此,无论是当事人自愿与否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符合规定但是也不意味着违法,只能说,这样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是不受我国法律所保护的。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离婚纠纷:谁来抚养孩子?
467人看过
-
刚生完孩子,该由谁抚养?
155人看过
-
谁抚养孩子对孩子来说更好,就由谁抚养。
415人看过
-
爸爸坐牢了小孩应该由谁抚养
264人看过
-
抚养权的争议:小孩由谁来养
366人看过
-
女子婚外情签“借腹生子协议”孩子抚养权归谁
454人看过
-
孩子不是亲生的抚养费应该由谁来负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171、抚养费给不起了可以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也可以请求法院降低抚养费标准,父或母一方请求减少、中止给付子女抚养费的,应当举证证明本人的生活境遇发生变化,无实际给付能力。确无抚养能力的,如果对方提起诉讼,法院可强制执行;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四十九条,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
孩子应该由谁来抚养,怎么规定的宁夏在线咨询 2023-01-30孩子应该由有抚养能力的父母来抚养。我国法律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大学生离婚起诉孩子抚养费应由谁来赔偿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2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解释(一)》的规定,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截止到孩子18周岁。对于孩子上大学期间的费用,父母已无法定支付的义务。同时,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还明确指出,孩子超过18岁,尚须父母履行抚养费义务的情况,是指: 第一,孩子尚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 第二,孩子非因主观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对于非因以上的情况,父母没有继续履行抚养的义务。抚养费支付年限当前法院在判决离婚案件时,一般做法是首先
-
女方生完孩子离婚后应由谁来抚养甘肃在线咨询 2023-05-31生完孩子离婚的,子女抚养权归属具体如下: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
未婚生子,女方不抚养子女,孩子应该由谁抚养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4未婚生育女方不愿意抚养孩子的,可以与男方协商一致由男方直接抚养孩子,女方支付抚养费;如果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应当由法院进行判决,非婚生子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一般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