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有哪些不利后果
当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时,将会面临一系列不利后果。
1.公司将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这一措施将使得公司的信用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对公司的声誉和市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如果情节严重的,有关主管部门将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这可能包括罚款、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营业执照等,如果公司的行为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公司将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实施相应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加剧公司的困境,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发展。
二、列入失信名单的限制
1.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后,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限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限制从业等。
这些限制措施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可能导致公司无法继续正常运营。
2.失信被执行人还可能面临限制消费令等限制措施,进一步加剧其经济压力,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惩罚失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三、失信名单期限与移除
失信名单的期限视情况而定。
一般被执行人有特定情形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是两年,这些情形包括:
1.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
2.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
3.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违反限制消费令;
4.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等。
然而,如果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期限可以延长一至三年,即最长可达五年。
在失信期限内,如果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这意味着,失信被执行人仍有机会通过积极改正错误、履行义务来恢复信用,体现了法律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改正错误、恢复信用的鼓励和支持。
总之,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将面临一系列不利后果和限制措施。然而,通过积极履行义务和纠正失信行为,失信被执行人仍有机会恢复信用并摆脱困境。
因此,公司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失信行为,公司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和补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和限制措施的影响。
-
公司列为被执行人可能带来的后果
414人看过
-
失信人被执行人失信行为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493人看过
-
不得被执行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情形有哪些
493人看过
-
某汽车公司被列被执行人,公司被列被执行人有什么影响
166人看过
-
哪些人可以被列为失信人
82人看过
-
什么情况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多久撤销
163人看过
-
-
未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就不会有惨痛后果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17未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自然就没有什么恶果。但是一旦被列入,人民法院还可以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其高消费。被限制高消费后,不得有以下以其财产支付费用的行为:(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
因为欠钱不还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员名单有什么后果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2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1、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会被公布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 2、限制乘坐交通工具如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等; 3、限制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如宾馆、酒店、高尔夫球场等; 4、限制贷款买房买车或租赁高档写字楼、公寓等; 5、不能旅游度假或担任公司高管等重要职务; 6、子女限制就读高消费私立学校; 7、不能购买高额保费的保险理财产品等; 8、相关企业经营
-
被执行人为公司可否列法定代表人为失信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0法定代表人可以其他人员不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记载和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应当包括: (一)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二)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 (四)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 (五)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
-
如果仅仅只是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会限制他哪些行为?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2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执行部门可以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