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暗示与不当评论可侵犯名誉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3 15:50:50 422 人看过

案情梗概?1997年9月,傅某因装修房屋向余某购买红榉三合板,因怀疑三合板有假拒绝支付余款4000元,为此,余某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后傅某付清了货款。2000年10月,余某与妻子开了一家三合板商行,字号为“老余装潢材料商行”,与傅某家经营的自行车车行并排仅一墙之隔。2002年1月3日,傅某在余某店面旁人行道的三轮车上竖立黑板一块,上面钉了一扇从自家柜门上卸下的三合板门,黑板上用粉笔写有“这是余某的红榉三合板,同志们,是真是假?”第二天,傅某将原先的字体擦去,又写了“这是‘喇叭’(余某的绰号)出售给我的108元/张的红榉三合板,请大家看看真假”。此后,写有类似内容的黑板竖在余某店旁4天。余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傅某立即停止名誉权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法院判决?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仅凭怀疑红榉三合板有假就用书写黑板报的形式对原告的人格进行诋毁,已影响了原告家正常的经营活动,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原告的精神损害确实存在,对此被告应承担民事责任。作出判决如下:一、被告傅某立即停止对原告余某的名誉权侵害;二、被告在原侵权地张贴赔礼道歉书(内容需经法院审查并保持10日以上)以消除对原告的不良影响。三、由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被告不服一审判决,认为其作为消费者对于假冒三合板,要求群众评论不构成名誉侵权,遂提起上诉。并提供了一份三合板不是天然红榉三合板的鉴定报告。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上诉人的行为是一种传播(暗示)虚假事实的行为,同时又发表了不利于他人名誉的不当评论,已构成了对余某的名誉侵权。对于鉴定报告,因与被上诉人现在经营的三合板质量是否合格及本案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没有关联,综合全案情况认定该证据对本案要件事实不具有证明力,不作为本案的定案证据,遂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处理。审判透析?本案的主要争点集中在: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了对原告名誉的侵害及被告能否以消费者的批评、评论权进行抗辩从而免责。根据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名誉侵权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两种。诽谤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不法传播不利于特定人名誉的虚伪事实或者不法发表不利于特定人名誉的评论而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民事侵权行为。诽谤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实施了传播不利于他人名誉的虚伪事实或不法发表不利于他人名誉的评论;行为人有特定的指向;对受害人名誉的不利性。结合本案分析如下:一、被告的行为是一种兼具非法传播虚假事实与不当评论两种因素的行为首先,被告实施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间接)行为。传播的事实真实与否,是诽谤是否存立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如果传播的事实是真实的,就不存在诽谤或行为人可依此主张免责。但在某些书面诽谤纠纷中,因文字本身理解的多意性,文字含义的表述有时会同时指向两种事实,即明示事实与暗示事实。明示事实是通过文义本身直接表达出来的事实,一般人很容易判断其事实的真伪。暗示事实是通过“影射”的手段产生的,有时,以间接的方式,借着字里行间的意义使他人名誉受到贬损。在两种事实存在的场合,显然存在明示事实是真实的,而暗示事实是虚假的情况。这时,不能仅凭明示事实真实即否定诽谤行为的存在,而应当对暗示事实是否存在进行分析。在本案中,黑板上所写的内容暗示存在“被上诉人所开商行出售三合板与售假有关”的事实,而这种暗示事实是虚假的,因为上诉人没有证据证实“老余装潢材料商行”与售假有关。关于傅某在二审中提供的证据,虽然对于以前三合板买卖关系中,质量是否真伪、是否享有质量抗辩权,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但由于本案中,被告因“影射”的事实虚伪,故明示事实是否真实与本案的处理结果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关联,二审法院对鉴定报告不予采信是正确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6日 02: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名誉权相关文章
  • 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吗
    一、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侵犯名誉权起诉的步骤是:可以向法院提起人身权纠纷之诉,然后需要准备好起诉状原告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相关的证据材料等等向法院提交法院立案庭经过受理再审查之后,如果符合立案的条件,那么就会给予立案,然后就需要去缴纳诉讼费,等待法院通知开庭,开庭审理,然后再判决。二、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吗侵犯名誉权是可以报警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为人用以下的方式来侵犯公民权利的,情节较轻的会被拘留五日以下,或者会被罚款五百元以下;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拘留五日到十日,还可能被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有:1.行为人用写恐吓信或者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的;2.以公开的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的;3.用捏造的事实来诬陷他人,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受到治安处罚
    2023-04-24
    265人看过
  • 法庭上的言论侵犯名誉是否构成侵权
    法庭上的言论侵犯名誉是否构成侵权?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争议性语言陈述与司法程序处理的事实和结果有特定联系时,不构成名誉侵权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因他人名誉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错。我们如何以审查他人报告的主观态度为例?如果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不严格,我们怎么能轻易识别侵犯他人声誉的主观心态?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社会监督的主体,应当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因为基于中国的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行为人的行为是违法的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对这一构成要件中的“法律”做出明确解释。然而,笔者认为,根据实践,这里的“法”应该是有限的解释,只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行为人可
    2023-05-07
    306人看过
  • 消费者评论与企业名誉权规定是什么?
    消费者评论与企业名誉权规定是,消费者评论与企业名誉权规定是,消费者必须如实的对于企业进行评论,一旦存在虚假陈述,捏造事实,恶意的损害企业的名誉,将构成名誉权侵权,侵害企业名誉权以认定依据: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2、受害企业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包括降低了消费者、社会公众对法人商誉的社会评价。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一、侵犯企业名誉权的法律责任是什么?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表明侵犯企业名誉权有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害;2、恢复名誉;3、消除影响;4、赔礼道歉;
    2023-03-29
    333人看过
  • 淘宝显示评论是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淘宝显示评论一般指的是隐私权,但是我们平时在游览他人的评论是一般都只会看内容而不是去看评论人的其他信息;而且淘宝也会有专门的信息保护手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怎样才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侵犯隐私权责任的构成也同侵犯其他权利一样,须具备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即主观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四要件。1、主观具有过错。侵害隐私权因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主观上须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故意、过失在所不问,但过错形态影响侵权人法律责任轻重的承担问题。2、违法行为的存在。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因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抑或违反社会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使得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质。隐私权是绝对权,具
    2023-04-29
    424人看过
  • 一般新闻侵犯名誉权的理论分析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参政议政,进行舆论监督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中,**传媒是公民舆论集散地和代言人,肩负着舆论监督的任务,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法律上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不仅是**传媒实现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更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从法理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涉及新闻媒介侵犯个人名誉权的案件是一种公权和私权的较量。发表在**传媒上的由公民言论所形成的舆论批评和监督是以维护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属于公法范畴,具有宪法权利的优先地位;而名誉权是人身权利,属于私法范畴。我国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要件主要有:(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实施存在,即客观上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到了贬损,主要包括名誉贬损、精神贬损、财产损失;(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美国普通法意义上的新闻诽谤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存在诽谤性陈
    2023-06-13
    232人看过
  • 论述名誉权
    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就自己获得的社会评价受有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人权利。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所谓名誉,是指对民事主体的人格价值的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它体现了民事主体的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名誉权的客体不包括名誉感,因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后果为社会评价的降低,而名誉感是民事主体自身内心的一种情感。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侮辱、诽谤和新闻报道、批评文章内容失实等形式。(一)侮辱所谓侮辱,是指故意以语言、文字、暴力等手段贬损他人人格,从而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具体分为三种情形:第一,暴力侮辱。即对受爱人施以暴力,直接损害受爱人的人格尊严;第二,以口头语言或者形体语言侮辱。第三,文字侮辱。即以书面形式辱骂、嘲笑他人,贬损他人人格。(二)诽谤所谓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散布某种虚假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从而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具体分为两种情形:第一,口头诽谤。第二,文字诽谤。(三)新闻报道、批评文章内容失实根据
    2023-06-07
    191人看过
  • 考虑名誉侵权与不正当竞争的竞合
    在商业诋毁案件中,竞争主体散布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虚假事实,既可构成名誉侵权,也可构成不正当竞争。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具有直接或潜在的竞争关系。但是,起诉路径的选择并非无足轻重。考虑到法院体系中传统民事法官与商事(知产)法官在审理案件类型、指导思想方面的不同,同等条件下选择以不正当竞争作为诉由更能维护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有哪些主要形式?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客现方面存在五种行为表现形式:1、通过发布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散发公开信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恶意贬低、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2、组织人员以客户或消费者的名义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新闻单位等虚假投诉,诋毁和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种方式的投诉理由一般为: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消费者权益。3、在业务洽谈等公开场合故意向竞争对手的客户或消费者散
    2023-06-23
    459人看过
  • 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吗,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一、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吗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二、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
    2023-06-07
    302人看过
  • “民间股王”诉称“股吧”论坛侵犯名誉权
    中国法院网讯要求删帖遭拒后,有“民间股王”之称的章某将某“贴吧”经营者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本网今天获悉,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上诉案。章某诉至一审法院称,2008年2月至7月间,不断有网友在某“股吧”论坛发帖,使用贬损性的语言,对自己的外在形象、道德品质、人格尊严等进行谩骂、侮辱、诽谤和丑化。在自己的要求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删除了部分帖子。但此后,该公司以帖子内容不涉及人身攻击为由拒绝删除新出现的此类帖子,其行为侵害了自己名誉权。据此,诉求东方财富公司删除帖子,为自己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辩称,章某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服务,网民有权对该行为进行揭露、批评;公司并非发布涉案帖子的行为人,亦履行了网络服务商应遵守的法律义务;在接到章某的申请后,公司及时删除了相关帖子,尽到了法律上的“通知后义务”。因此,公司不构成侵权,不同意章某的诉讼请求。一审法院作出
    2023-04-24
    498人看过
  • 诽谤与侵犯名誉权是不是一样的
    诽谤与侵犯名誉权是不一样的。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另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
    2023-02-24
    339人看过
  • 怎么告别人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惩罚
    一、怎么告别人侵犯名誉权告别人侵犯名誉权的方法是:1.遇到被侵犯名誉权,首先要收集侵权人侵犯名誉权相关证据。收集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收集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收集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2.收集名誉权收到损害后果证据:名誉受到损害,对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降低;精神和财产利益损害,精神损害即受害人精神上所受痛苦、压抑、忧郁等。3.选择受理法院,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二、侵犯名誉权的惩罚侵犯名誉权的惩罚是:1.停止侵害。指侵权人正在实施侵权他人财产、人身的行为,被侵权人可以依法请求其停止侵害行为。2.恢复原状
    2023-04-24
    237人看过
  • 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侵犯名誉权归谁管
    一、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如下:1.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2.诽谤。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二、侵犯名誉权归谁管侵犯名誉权的行为由当地人民法院管理,当事人可以起诉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
    2023-05-06
    245人看过
  • 什么是侵犯名誉权,名誉权侵犯标准是什么
    一、什么是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是指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细节、后果和影响确定赔偿责任。二、名誉权侵犯标准是什么名誉权侵犯标准: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
    2023-06-07
    121人看过
  • 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是否可以认定为侵害人身侵权中的名誉权?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诋毁、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一、民法典如何认定侵犯名誉权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二、说他人出轨是侵犯名誉权吗捏造事实的话,是侵害名誉权。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如何认定名誉权,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侵害名誉权作为的
    2023-06-24
    371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权
    词条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名誉权
    相关咨询
    • 对产品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侵犯名誉权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15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 侵犯名誉权能否以侵权论处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5
      一、你和张某之间是合同关系,你和黄某之间是侵权关系,你有权利选择以不同的案由起诉张某或黄某。二、如果你选择起诉黄某,黄某应当赔偿你全部的损失,而不只是70%的损失,但黄某可以在赔偿你的全部损失之后另向张某追偿,黄某以其只负主要责任为由对你作出的抗辨,不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三、你具体获得多少赔偿,得结合医院病历、医疗票据等证据才能作出判断。
    • 侵害名誉权的“评论严重不当”行为具体指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02
      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 侵害名誉权的评论严重不当的行为包括哪些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6-12
      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 那些虚假发布虚假图片侵犯名誉权吗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26
      1.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为: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行为。侮辱诽谤特定人,并为第三人所知悉。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侵害人的行为而降低。2.对方散布你的照片,并进行恶意诋毁,发到贴吧,造成你社会评价降低,侵犯了你的名誉权。3.你有权要求对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4.《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