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打骂孩子的,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如果并非是严重侵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仍有可能取得孩子的抚养权。法院对孩子抚养权进行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哪一方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并不会因为某些单一的条件就决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但父亲的打骂行为已经属于严重侵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可能会直接影响法院的判决,取得抚养权的几率较小。
带走孩子能得到抚养权吗
带走孩子不一定能得到抚养权。如果在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还没有认定,其中一方强行将孩子带走是不利于孩子生长和发育的,而且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所以不一定能得到抚养权。而离婚以后,如果没有抚养权,将孩子带走也不会得到抚养权。而有抚养权的一方可以去医院进行申请强制执行,将孩子带回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十六条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
父亲的抚养权是否会影响孩子与母亲上学的机会?
462人看过
-
母亲是否受孩子抚养权影响
203人看过
-
抚养权缺失是否会影响父亲的养育能力
164人看过
-
放弃抚养权是否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权?
121人看过
-
打骂孩子是否能拿到抚养权
222人看过
-
打骂孩子后会失去抚养权吗?
323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父母一方去世孩子抚养权归谁所有, 父亲去世后孩子抚养权是否受影响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4监护权在法律上有顺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去世孩子抚养权首先归母亲,如母亲放弃或者不尽义务可能构成遗 你好,父亲去世,法律上儿童监护权顺序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有抚养能力,因此抚养权属于母亲改嫁不是法律规定抚养权顺序变动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名下的合法理由,如母亲有抚养能力而不抚养情况下可能构成遗弃罪。 公证是几方协商一致孩子在母亲改 嫁后归那方,但只是公证事实,公证后并不必然导致抚养权
-
父亲肝硬化生孩子抚养权争夺会有影响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1-06-14未成年孩子会判给经济条件稳定一方,以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成年人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法庭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
父亲犯错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归母亲所有,对孩子读书是否有影响?台湾在线咨询 2024-11-17父亲曾服刑,母亲离婚后抚养权归母亲,这对孩子未来投身军队或参加公务员选拔的政治审查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并非仅因其父母离异而产生。法定亲情纽带不会因为父母离异而失效。当父母实施犯罪行为时,其子女自然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此类经历对子女未来在如公务员这类职业中发展不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审核环节,子女可能会面临较严重的挑战。
-
打骂孩子会不会导致失去孩子的抚养权云南在线咨询 2023-04-271、父母打骂孩子不一定被夺抚养权。 如果只是轻微的打骂孩子并不影响抚养权,但是如果打骂孩子情节严重,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那么就可能构成了刑事犯罪,有可能构成虐待罪,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孩子的抚养权也会被剥夺。未成年在家庭中是会得到保护的,家长不允许随意打孩子,打孩子对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好的。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
-
父亲车祸后孩子的抚养权可否归母亲?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09父亲车祸抚养权可以归母亲,抚养权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协议达成一致,按照协议的约定;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人民法院会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