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来源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侵害商业秘密案件属于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中的反不正当竞争纠纷,本质上则是侵权之诉。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管辖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辖权不但涉及受理案件的法院是否有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同时也涉及当事人的重大程序利益,由于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厘清如何正确选择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诉讼是成功启动案件的第一步。
一、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管辖的确定
(一)级别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第十八条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已经批准可以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受理”。因此,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原则上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基层人民法院亦可受理。
(二)地域管辖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并未做特殊的规定,因此应适用《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实务中,一般对于被告住所地无异议,但是对于“侵权行为地”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用以下两则案例予以阐明。
1.使用商业秘密制造的产品的销售地是否是侵权行为地:
2004年4月8日,四维公司、四维深圳公司以艾利尼森公司、艾利广州公司、艾利昆山公司、艾利中国公司、里水印刷厂、汾江经营部侵犯其乳化型压克力感压胶外加增粘剂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向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后移送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件答辩期间艾利尼森公司、艾利广州公司、艾利昆山公司、艾利中国公司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管辖权异议,主张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包括侵权产品销售者的行为,且四维公司等只在诉讼请求部分要求里水印刷厂、汾江经营部停止销售侵权产品,并没有涉及该两被告行为的指控,因此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一审阶段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
此案经最高人民法院提审[(2007)民三终字第10号],认定“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是重合的,使用商业秘密的过程,通常是制造侵权产品的过程,当侵权产品制造完成时,使用商业秘密的侵权结果即同时发生,不宜将该侵权产品的销售地视为使用商业秘密的侵权结果发生地。因此虽然四维公司、四维深圳公司指控艾利丹尼森公司将被控侵权产品销往佛山市,但佛山市并不是艾利丹尼森公司等使用商业秘密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不能据此具有本案的管辖权”。
然而还有学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框架下所保护的法益应当是相关市场内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而若排除侵权产品销售地法院管辖权,则不利于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在相关地域市场内维护其正当竞争利益。如此来保护商业秘密,忽略了在产品销售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不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和宗旨。
目前业界对使用商业秘密制造的产品的销售地是否是侵权行为地的问题仍存在争议。
2.侵权结果地应当理解为侵权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的发生地:
湖北洁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郑州润达电力清洗有限公司、陈庭荣、吴祥林侵害商业秘密纠纷管辖权异议案件中,被告对湖北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权提出异议。最高人民法院在提审该管辖权异议案件[(2013)民提字第16号]阶段查明,陈庭荣和吴祥林系湖北洁达公司原员工,在工作期间与湖北洁达公司签订了具有竞业限制条款的劳动合同。而吴祥林在2009年11月擅自从湖北洁达公司离职后,化名加入郑州润达电力清洗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利用其在湖北洁达公司获取的商业秘密开展业务;陈庭荣于2006年离职后利用在洁达公司工作期间获取的商业秘密在其后的单位从事与湖北洁达公司相同的清洗业务。陈、吴二人以郑州润达公司为掩护,利用在湖北洁达公司获取的商业秘密,先后在深能和合力(河源)有限公司、湖北黄石电厂、襄阳电厂、宁夏大唐国际大坝电厂承揽清洗施工业务,给湖北洁达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书中载明“侵权结果地应当理解为侵权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的发生地,不能简单地以原告受到损害就认定原告住所地是侵权结果发生地。”认为“对于吴祥林和陈庭荣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这一被诉侵权行为而言,其侵权行为实施地应是涉案商业秘密的使用行为地。被诉使用商业秘密实施清洗行为的行为地是深能和合力(河源)有限公司、湖北黄石电厂、襄阳电厂、宁夏大唐国际大坝电厂所在地,均不位于荆州市。对于陈庭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郑州润达公司明知陈庭荣和吴祥林的违法行为却使用他人商业秘密这一被诉侵权行为而言,其行为实施地与前述吴祥林和陈庭荣的被诉侵权行为实施地重合,亦不位于荆州市。”因而判定湖北洁达公司关于荆州市是侵权结果地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业限制约定引发的商业秘密侵权纠纷
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南通中蓝工程塑胶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7日以南通市东方实业有限公司、周传敏、陈建新、陈晰、李道敏、戴建勋侵犯其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为由,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主张原告作为关联企业,共同从事塑料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拥有本案涉及的商业秘密,六被告构成对其商业秘密的共同侵权,请求判令各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并连带赔偿原告4500万元。被告陈建新在答辩期内以本案系劳动争议应当由南通市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为主要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最高人民法院在提审本案[(2008)民三终字第9号]审理认为,对于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业限制约定引发的纠纷,如果当事人以违约为由主张权利,则属于劳动争议,依法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如果当事人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主张权利,则属于不正当竞争纠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直接予以受理。本案原告诉讼请求是要求各被告停止侵害其商业秘密并赔偿其损失的侵权民事责任,诉讼标的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侵权法律关系,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该案作为侵权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因此,如果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其商业秘密并赔偿其损失,则应该作为侵权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并按照前述级别和地域管辖原则确定正确的管辖法院。
-
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辖
165人看过
-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关于“秘密性”的认定
104人看过
-
哪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450人看过
-
2024侵犯商业秘密罪商业秘密的规定有哪些
292人看过
-
侵害商业秘密纠纷由谁管辖
478人看过
-
哪些才属于商业秘密 怎么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罪
136人看过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是企业的财产权利,它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更多>
-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由哪一法院进行管辖?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12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已经批准可以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受理。
-
如何确定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件的管辖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08(一)级别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第十八条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已经批准可以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受理”。因此
-
商业秘密侵犯怎么认定甘肃在线咨询 2023-07-20侵犯商业秘密怎么判要根据犯罪情节而定。如果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重大损失如何认定,如何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05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如何认定的?关于损失的计算问题中国刑法规定“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才构成犯罪,如何认定“重大损失”、什么是“重大损失”便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造成重大损失”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必备要件。在刑事诉讼中,重大损失一般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就侵犯商业秘密而言,刑法未对“重大损失”的含义明确界定和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商业秘密的“重大损失”的计算大致有
-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侵犯非法秘密罪的区别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12侵犯商业秘密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有相似之处,都侵犯了知识产权,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的是商业秘密;而其他犯罪侵犯的是商标权、专利权与著作权。其次,侵犯商业秘密罪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不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而其他犯罪主要表现为假冒行为。对于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然后使用该商业秘密制造产品并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