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可以保释,盗窃保释后是否会坐牢看法院判决结果,保释只是刑事强制手段,说明当事人有一定盗窃犯罪嫌疑,经过侦查确定犯罪事实后,检察院会起诉,法院会根据盗窃犯罪情节判刑,判处有期徒刑的,当事人就要坐牢。而检察院不予起诉的话,当事人会被释放。保释是检察院保留起诉的权利。也就是说,保释之后如果再有犯罪行为,会再次起诉,法院受理之后,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量刑。保释其实就是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可能予以逮捕。至于其最终结果是否需要坐牢,由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
入室盗窃罪可以保释吗
保释,其实就是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入室盗窃罪能否保释,这要看盗窃价值。如果属于价值巨大、或者属于团伙的主犯、累犯的,不适用取保候审。如果价值属于较大,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且没有规定的不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的,可以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条件: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在我们国家,入室盗窃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盗窃行为,实际上很多的人对于入室盗窃的那些情形是存在着误解的。入室盗窃不存在需要达到盗窃数额较大的标准,只要从事了入室盗窃行为,就可以进行立案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缓刑是否意味着免除监禁?
390人看过
-
能否通过保释金机制免除合同诈骗罪?
456人看过
-
一个党员能免除三年监禁吗
418人看过
-
被监禁后是否有保释机会?
240人看过
-
能否通过多次盗窃避免监禁?
373人看过
-
终身监禁保释是否可以降低刑罚程度?
43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保释后是否仍有可能面临监禁?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6保释后是否仍需坐牢取决于具体情况。保释是指取保候审,它仅是改变了强制措施,而非最终是否需要坐牢。最终结果将由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最终不会被判实刑,也不意味着不需要坐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以下规定: 1.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3.
-
能否通过缓刑避免监禁?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18根据中国的立法规定,针对担任国家公职的公务员,一旦被判有拘役、管制或缓刑的罪名成立,都应立即撤销其职务。此外,对于身处企业的员工而言,若被判有期徒刑缓刑,用人单位有权依据相关法规解除劳动合同,具体是否解除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被判缓刑,也应依法责令其辞去公职。
-
保释条件免除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27取保候审条件的解除: 1. 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案件进行审核,确保符合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及在取保候审期间是否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 2. 如果儿子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案件承办人应撰写《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经办案单位审查同意后,办案人员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并办理解除手续。 3. 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办案人员应向侄子宣布《解除取保候
-
被监狱解除监禁多久有假释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30《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
-
罚金减免能否通知监狱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21减免罚金刑应该由被执行人或其家属向法院提出申请。《规定》第六条规定:具有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事由的,由罪犯本人、亲属或者犯罪单位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现行司法解释要求被执行人或者其家属作为减免申请人并承担举证责任。但特殊情况下司法机关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也可以根据法律向当事人进行释明、提醒,帮助申请人完成证明责任。在实践中由于被告人或者其家属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