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我国《民法典》作出了如下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见义勇为法律特征有哪些
见义勇为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行为主体是自然人。
一般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实施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见义勇为时,也应成为见义勇为的行为主体;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见义勇为时是否成为行为主体,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依据我国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其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否则其行为便无效。
不能辨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因缺乏自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因有独立的的认识能力,可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如一九周岁的儿童救助了与其一起玩耍落入浅水不能爬起而有生命危险的幼童,其行为不能因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认定不是见义勇为行为。
另外,外国公民对我国公民和本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见义勇为,也应成为见义勇为的行为主体。
2、行为人主观上有为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避免或减少损失的意思。
这是见义勇为成立的主观要件。
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在明知他人生命或财产有险的情况下,而自觉主动地去救护,其目的和动机是使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免遭或少受损失。
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保护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的具体行为。
包括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
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或援救,使之免遭或减轻损失;
主动抓获,扭送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犯罪嫌疑人、脱逃的罪犯,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等等。
4、行为人的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
5、行为人无法定或约定的救助义务。
无法定义务是指行为人无法定的权利或义务,行为人如有法定的救助义务,就不构成见义勇为。
如警察追捕逃犯,监护人救助被监护人等。
无约定的义务是指行为人与被救助人之间无因约定而产生的救助义务,这种约定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6、见义勇为一般是在紧急的情况下作出的。
这种紧急情况既可以是人为造成的,也可以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法律上如何规定见义勇为
178人看过
-
自认“见义勇为”却获刑,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308人看过
-
怎样界定见义勇为行为
303人看过
-
民法典见义勇为免责是怎么规定的?
334人看过
-
见义勇为新规定是什么?
56人看过
-
见义勇为有哪些规定
130人看过
扭送是指公民将当场抓住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权利,是在刑事诉讼中依靠群众,实行司法机关同群众相结合这一原则的体现。... 更多>
-
见义勇为法律如何规定,法律的规定是什么云南在线咨询 2023-12-11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我国《民法典》作出了如下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
民法典如何规定见义勇为的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5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申报见义勇为有何待遇天津在线咨询 2024-03-29申报见义勇为待遇如下:1、见义勇为事迹比较突出的,不低于五万元的奖金,其中死亡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增发不低于二十万元抚慰金或者奖金;2、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有较大贡献的、在县人民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不低于十五万元的奖金,其中死亡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再增发不低于三十万元抚慰金或者奖金;3、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有重大贡献的,在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不低于二十五万元的奖金。
-
见义勇为是不是一种法律行为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08是法律行为的解释: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一种法律行为,那么见义勇为显然就是法律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