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主观是故意还是过失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1 15:32:09 77 人看过

交通肇事罪是过失。通常情况下,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种情况。在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上,行为人是明知故犯,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应该预见却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致使出现了严重后果。

作为过失犯,本罪成立要求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要求交通肇事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出现重大损失。虽然,其构成要件结果表现为具体实害结果,但是其结果是公共安全危险的具体现实化,其所创设的公共安全危险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对于具体受害者而言出现具体危害结果是偶然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交通肇事罪不起诉有案底吗

不起诉是否会有案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因没有违法犯罪事实而被决定不起诉的,则不会有案底。

2、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是因没有违法犯罪事实而被决定不起诉,而且因犯罪情节轻微或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而被不起诉的,仍会有本应的案底记载。

3、交通肇事罪已构成违反犯罪事实,所以不起诉也会有案底。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4日 12:1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而不是过失
    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观要件是是过失。这里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一、如何区分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对于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可以通过行为人的主观放任的程度以及造成的结果严重程度区分,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二、过失致人死亡取得谅解一般会判多久过失致人死亡取得谅解一般判处缓刑。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内容为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责任形式为过失,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
    2023-06-22
    421人看过
  • 驾车肇事逃逸过失还是故意?
    一、驾车肇事逃逸过失还是故意属于故意的行为。肇事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的是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二、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是什么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3)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事故责任、致人重伤、死亡的人数或者财产损失的数额以及逃逸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2024-01-15
    186人看过
  • 交通事故起诉肇事者还是车主
    一、交通事故起诉肇事者还是车主1、交通事故应该由车主起诉还是驾驶人起诉,主要是看驾驶人和车主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是:(1)如果是雇佣关系,工作关系,那么车主起诉;(2)如果是朋友之间无偿借用,车辆安全,驾驶人有驾驶证那么由驾驶人起诉。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构成要件有哪些道路交通事故侵害了事故当事人的人身健康权及造成其财产损害,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应受到刑法的制裁。而大量的交通事故尚未构成犯罪,只能用民法中的侵权责任来
    2024-01-10
    232人看过
  • 构成污染环境罪主观犯意还是过失犯罪?
    一、构成污染环境罪主观犯意还是过失犯罪?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属于故意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过形式,除了污染环境罪外,均为故意犯罪。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污染环境罪的新罪名,但并未明确规定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对此,实务界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该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目前,关于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争议,实质上涉及对污染环境结果的不同认识。污染环境结果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经过一定年限或者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现,目前科学技术手段很难确定污染结果是否发生,那么,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结果,一般人不具备预见能力,对于无法预见的事情,刑法就不能苛责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根据刑法理论中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必须对犯罪构成要素有主观上的认识才能定罪,那么,在污染环境罪中,在对污染结果无法预见的情况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过
    2023-04-27
    132人看过
  • 探讨交通肇事罪中故意与过失的认定
    交通肇事罪是过失。通常情况下,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种情况。行为人明知故犯,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应预见却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致使出现了严重后果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还是实害犯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只有当当事人交通肇事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承担主要或者全部责任时,才会构成该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醉驾但没造成严重后果的,那么只涉嫌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要求为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
    2023-07-19
    180人看过
  • 被告人王XX交通肇事主观上的过失情节较轻
    卷宗证据反映,2011年5月13日21时50分许,被告人王兆涛驾驶鲁AXXX号轿车由东向西行驶至章丘XX有限公司门口处时,低头找电话时与行人王某、李某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辆损坏,王某、李某受伤。事故发生后,王XX驾车逃逸。辩护人认为因为被告人王XX未注意行车安全,驾驶过程中不集中精力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其因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本案中被告人王XX主观上肇事过失的情节较轻。被告人王XX具有法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被告人王XX案发后主动投案,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样的案件重要情节已被起诉书认定。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王XX在本案中具有法定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望法庭在量刑时给予被告人王XX从轻或减轻处罚。
    2023-08-17
    354人看过
  • 该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
    (1)行为者发生交通事故后,知道受害者受了重伤,如果不及时救治就有死亡的可能性,为了逃避罪行,希望或者放任受害者死亡,因此逃跑,受害者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的主观心理状态明显从交通事故时的过失变成了对受害者死亡结果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232条进行处罚。(2)事故行为者知道受害者附着在车辆上,继续行驶的话受害者死亡的可能性很高,但是为了逃避罪名开车拖着受害者逃跑,受害者死亡的事故行为者知道受害者在紧急救治中死亡的可能性很高,转移到难以被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受害者不能立即救出而死亡。事故行为者这种拖延和转移行为直接侵害了受害者的生命权益,其主观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新的犯罪形式的支配下实施了新的犯罪行为,不作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232条进行了处罚。(3)交通事故后,事故行为者知道受害者没有死亡,但是为了逃避罪行而回到受害者身边,或者将受害者转移到偏僻
    2023-08-07
    363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在主观上如何认定
    运输事故罪的犯罪意图主要表现在过失犯这一层次上,包含了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疏忽大意的过失,具体而言,即是指行为人作为实施特定动作之人本应具备发现并预计到自身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影响的能力,然而由于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在驾驶汽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道路状况便是一种典型的疏忽大意的过失。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自身行为可能会引发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却过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规避风险,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明明知道车辆制动系统存在故障,却仍然抱持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现意外情况,进而继续驾车上路行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
    2024-08-07
    384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主观要件包含哪些
    在认定交通肇事罪时,其主观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行为人须对交通事故的产生存有疏忽大意之过失,也就是说,他应能预先认识到自己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引发严重威胁公共交通安全的后果,但却因疏于关注或存在误解而未能提前觉察,或者虽然预见到此种风险,却盲目自信可以轻易避开;其次,行为人必须具备违背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模式。正是这种过失行为与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相互交织,最终酿成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19
    471人看过
  • 盗窃罪是不是主观故意
    法律综合知识
    盗窃罪是一种由主观故意构成的刑事犯罪类型。其法律定义为,该罪行建立在以非法获取他人财产为主要目的基础之上,通过暗中侵占公共或私人财物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具体来说,盗窃罪涵盖了如下五个范畴:1)以隐秘手段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2)多次实施盗窃行为;3)进入他人住所进行盗窃;4)携带武器进行盗窃;5)从他人身上或衣物上扒窃财物。在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中,行为人必须具备明确且强烈的意图,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这种意图不仅包括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对财物的所有权,而且还包含了积极地推动和实现这一结果的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4-07-28
    500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主观上能否认定为故意杀人吗?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的认定一般有以下情形: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一、肇事逃逸的性质是什么对于性质的分析从:一“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二“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三“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
    2023-02-26
    151人看过
  • 犯交通肇事罪是车主还是被告人
    可以把车主和驾车人列为共同被告起诉,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一、朋友借车醉驾发生交通事故车主是否需要负责朋友借车醉驾发生交通事故车主一般是不需要负责任的。民法典中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二、交通事故赔偿交通事故车主需要赔偿吗交通事故车主有责任的则需要赔偿,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三、出租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到底是谁出租车司机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由出租车
    2023-03-26
    265人看过
  • 过失是否是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交通肇事罪共犯算共同过失犯罪吗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二款、第七条分别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
    2023-07-07
    193人看过
  • 交通肇事的主观认定是怎样认定的
    倘若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如事故发生纯属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笔造成,或由自然因素,如山崩、地裂、风暴、洪水等造成,则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事故发生并不排除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或有其他介入因素,这里就更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及其介入行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作用。只有查清确实与行为人的违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则才可能以本罪论处,否则,就不应以该罪治罪而追究刑事责任。例如,行为人高速超车后突然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人穿越马路,便打方向盘试图避开行人,但出于车速过快,致使车冲入人行道而将他人压成重伤。此时,行人穿越马路作为介入因素仅是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2交通肇事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与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过失;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
    2023-02-20
    5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的主观方面是什么意思,交通肇事中过失怎么认定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2-13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
    • 贪污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还是故意
      甘肃在线咨询 2023-11-28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自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过失不构成本罪。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玩忽职守罪主观表现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11
      1、玩忽职守罪是过失犯罪。 2、本罪在主观方面由过失构成,故意不构成本罪,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其行为所造成重大损失结果,在主观上并不是出于故意而是由于过失造成的。 3、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是针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而言,但并不排斥行为人对违反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或对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则可能是故意的情形。 4、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出于过失,而是出于故意,不仅预见到,而且希望或者放任
    • 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31
      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那么就不是该种犯罪,而是相应地构成其他故意犯罪了,在处罚方面也比该罪要严重得多。根据规定,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交通肇事罪。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均可构成该罪的主体。
    • 共同过失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故意的区别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08
      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注意该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必须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方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过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为形成一个共同的有机整体,而因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