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第五十九条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第六十条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询问证人、鉴定人、勘验人不得使用威胁、侮辱及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和方式。第五十三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一、审理案件时对证人证言如何质证?
证人证言,是各类案件中经常遇到的证据。证人证言,量大而广,真伪难辨。只有经过法庭质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由于证人在作证时接受到主观心态的支配,其在感知案件的事实时也受到主观、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判断证人证言的客观真实就很重要了。
一、对证人证言质询
(一)对到庭证人证言的质证(律师对证人证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证)
1、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证人的主观能力。如感知力、记忆力、表达力等;
3、证人的基本情况;
4、证人证言的来源及合法性;
5、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环境和条件;
6、证言的内容及要证明的问题;
7、证人前后的证言是否矛盾;
8、证言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及其因果关系
9、对证人证词的质证,即是对法庭上宣读的未到庭的证人证言的质证
10、证词形成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11、证词的来源;
12、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13、证人的基本情况;
14、证人的主观能力。如理解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感觉能力等;
15、证词的内容及要证明的问题;
16、证词的真伪;
17、证词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及其因果关系;
18、证人未能出庭的原因;(是否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的规定)
19、必要时,要求当庭质证,或提出不可信的意见
律师对证人证言质证后,应结合有关案件材料,评价证人证言,发表是否可信的意见,并阐述理由。
首先要知道在各类案件中证人证言因为量大而广所以很难去辨别真伪,此时想要辨别真假最好是保持着客观的心态来辨别其真实性,之后要注意的是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是证人证言的来源及合法性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
我国关于强拆刑事法律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168人看过
-
我国相关法律层面关于亲子关系的认定?
229人看过
-
我国关于放弃遗产继承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307人看过
-
关于我国公务员职位的相关规定
490人看过
-
各国关于合伙法律地位的相关规定
428人看过
-
我国关于变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355人看过
证人就是由于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作证的人。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为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必须是证人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臆想推测的、道听途说的、未来预见的等等,都不能作为证人的证言。... 更多>
-
-
关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离婚房产孩子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23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关于离婚房产原则上是不分给孩子的,因为子女不是夫妻共同财产的有权分割人,夫妻共同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夫妻二人。但是如果夫妻双方协议约定将夫妻共同房产给子女;或者是分割完夫妻共同财产后,一方有权就自己分得的房产赠与给孩子。
-
我国有关于义务赡养的法律界定的相关规定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13我国法规对于义务赡养的法律界定相关规定如下: 1.《民法典》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在经济上供养老年人,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应当与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相当。对无经济收入或者收入低微的单独居住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按月给付赡养费。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并征得老年人同意。老年人
-
关于我国贪污罪刑罚的相关规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1-29贪污罪的刑罚如下: 1. 如果贪污数额较大,则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罚款; 2. 如果贪污数额巨大,则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 3. 如果贪污数额特别巨大,则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
-
关于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规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3-08-05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