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于1月7日颁布实施。新的一年,随着环境保护的法治笼子越扎越严实,环境保护的新格局也正在形成。
以社会广泛关注的江苏省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以下简称泰州案件)为样本,江苏省环保厅近日组织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委员、部分法学专家,围绕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认定,环境侵权损失的认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与会的司法界人士、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公益诉讼共同构成了行政和司法的两条管道,两者互为补充,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与司法管道的事后监督相对,行政执法更直接,也更常态化。
禁止还是拓展?颇具争议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尘埃落定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陆军认为,相关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合力,更好地防范严重环境污染案件发生。司法机关要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联动执法,筑牢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体系。
针对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进一步明确了3个条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章程确定的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五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
在泰州案件的庭审中,对于泰州市环保联合会是否具有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一度成为争议焦点。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卫星指出,由于案件审理时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还没有生效,因此焦点在于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表述可能存在两种解释,即法律规定是否修饰有关组织。
吴卫星认为,《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是关于公益诉讼的抽象性、概括性规定,不能直接被实施。因此,今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确定应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等特别立法中有关原告资格的具体规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刘建功表示,可以立足整个行政体系,从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机关和其他组织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单位,法律对这两类社会单位的定义是不同的:机关是公权力团体,其特点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其他组织可以是社会自治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这是法院赋予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权的基本理由。
刘建功认为,《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本意不是禁止,而是拓展,是鼓励社会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同时也给予一定条件的限制。
精确还是合理?司法专家建议在环境损害赔偿中明确惩罚性赔偿
泰州案件中,环境损害结果的认定,修复费用的计算也是庭审争议的焦点。
承担这一案件司法鉴定工作的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受邀进行鉴定,是在环境污染损害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因此,只能通过实验法,即模拟现场情况来进行实验,从而鉴定损害结果。确定环境污染修复费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依据,泰州案件是从直接造成的损失来进行认定的,是否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乃至长期影响,都值得探讨和研究。
吴卫星认为,环境侵权损害结果的认定往往涉及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目前,学界、司法界都没有相应的成熟做法。泰州案件中,法院行使了一定的司法裁量权。
刘建功认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泰州案件中,被污染的水体是流动的,损害也会因为水的流动发生变化,而且酸液会向下渗透。因此,酸液对河床的侵蚀、对水中生物的损害等,都无法准确计算。因此,不可能精确地计算损害,只能依托一定的方法,依据目前科学界大致认可的判断。所以,环境侵权损失认定就是在各种不精确中找到相对合理的数据。
刘建功建议,可以考虑修订相关法律规定,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有关条款表述,让环境损害赔偿也明确惩罚性赔偿,给予一定倍数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科学评估存在的精确性问题。
惩罚还是预防?
案件审判重在贯彻落实预防污染的立法目的
泰州案件的二审判决明确,涉案的6家公司如提出申请并提供担保后,40%的赔偿款可延期至判决生效后一年内支付。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一年内,6家公司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对副产酸进行循环利用,明显降低环境风险,且一年内未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的,用于技术改造的费用可凭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企业环境守法情况证明、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意见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审计报告,向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在延期支付的40%额度内抵扣。
吴卫星认为,这是本案的创新所在,体现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动性,可以督促企业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保部门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执法资源有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增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着力加强环保部门行政执法和公益诉讼的有效衔接。
刘建功认为,合议庭更多考虑的是预防,即预防污染损害再次发生。因为化工企业还会产生大量副产酸,也仍然存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如果大量副产酸不能出售,还会面临第二次、第三次污染。这是法院在判决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刘建功表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要预防污染,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在裁量权范围内也应当尽可能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宗旨。如果将泰州案件中副产盐酸、硫酸用到合适的地方,就是有用的工业原料,督促企业进行循环利用,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关停企业、惩罚企业不是最终目的。企业的生产行为是在创造社会财富、创造社会就业,环境污染损害的发生往往是企业没有履行好环境保护的注意义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司法机关在审理、判决案件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刘建功说。
刘建功认为,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环境污染防控体系面临崭新局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成为新的力量加入环境污染防范控制体系中。江苏法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支持、帮助、监督行政机关和各级环保机关依法履职。
-
公益行政诉讼防范与应对
58人看过
-
行政诉讼法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必须与本案有关系的人吗
441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有必然联系吗
349人看过
-
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与实践案例
338人看过
-
国家赔偿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与联系
434人看过
-
最新行政公益诉讼司法解释
126人看过
公益诉讼是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 更多>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联系是什么,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的关系是什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8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联系 第一,行政诉讼解决的相当一部分行政争议成为解决民事争议的前提条件。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处理行政争议时,有可能也有必要一并解决与此相关的民事争议,这就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它体现了诉讼经济原则,便于当事人双方解决争议,也可以避免出现一事多判的矛盾结果。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行政争议的先决性或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问题。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应当中止,等待行政诉讼的判决结果。 第
-
虚假诉讼罪如何报案, 与恶意诉讼的区别与联系与联系与联系是怎样的海南在线咨询 2022-02-11一、虚假诉讼罪如何报案发生有人犯虚假诉讼罪,应首先去报案,报案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二、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的区别与联系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有共同的1、行为人主观上都存在过错或恶意,其行为均具有违法性。2、行为人均以侵占他人财产或获取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害为追求目的。3、行为人都以民事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手段具有隐蔽性。4、行为人非法目的的实现都有赖于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诉讼的合法外衣被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两者的联系有哪些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27两者的联系: 从形式上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均表现为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纠纷双方进行制裁,两者的基本原则大体相同,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行回避、合议、公开审理和两审终审制度,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干涉。但是双方区别还是挺多的。
-
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3-07-12这个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1、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共同点。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共同点都是因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引起的,但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法定义务非履行不可,由此引起行政强制执行,如纳税,当事人不履行纳税义务的,必须强迫当事人履行;另一种情况是,此义务已不可能再履行,故只能给予行政处罚,使其记取教训,以后必须履行义务。如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事后只能予
-
法定诉讼代理人与非法定诉讼代理人的区别与联系与联系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6一、什么是法定诉讼代理人法定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人,法定诉讼代理人具有如下特征:(1)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不存在当事人委托授权的问题;(2)代理的对象仅限于无诉讼行为能力人,这类当事人的特点是由于生理上或精神上的原因,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不能亲自进行诉讼行为,为了给他们提供法律上的救济和帮助,故设立此制度,对于有诉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