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3-18 03:25:05 266 人看过

一、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方法是:

1.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涉及的要素不同。法律行为是人的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而事实行为则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结果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

2.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源于法律的规定,而事实行为的效力则主要源于该具体行为的事实结果。

3.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本质不同。法律行为主要是指能引发法律关系变更的行为,而事实行为则主要是指能直接产生法定效果的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特点

法律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

1.法律性: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因为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2.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法律行为必须具有能够产生一定社会效果、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的活动现象,不是一种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

3.意志性: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它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如果人的行为纯粹是属于无意志的行为(如完全性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或者并非出于自由意志(如在他人的胁迫下实施的行为),就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三、法律行为的条件

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行为,其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具体包括:作为(即积极的行为)和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自主行为、代理行为;公法行为、私法行为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8日 02:3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受遗赠是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
    受遗赠是法律行为。遗赠,是指遗嘱人采取遗嘱的形式将其财产权利的一部或全部,无偿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于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遗赠虽然是遗赠人生前作出的意思表示,于死亡后才发生法律效力,但一般认为,因遗赠发生的物权变动,同样适用继承的规则,物权不经公示而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一、同意接受遗赠是否要通知继承人当事人同意接受遗赠的不要通知继承人。遗赠就是公民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遗赠是单方的、无偿的法律行为,只须遗赠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同样受赠人接受遗赠也是单方行为,只需遗嘱人同意即可。二、遗赠抚养协议可以否为特别生效的遗嘱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
    2023-06-20
    308人看过
  • 不当得利: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
    不当得利是事实行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因此,不当得利是事实行为,通过法律的规定就可以引起不当得利的后果。捡到东西不还是侵占还是不当得利需要根据物品的价值而定,贵重物品捡到不还的,可能构成侵占罪。根据法律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拾得他人钱物属于不当得利,失主有权要求返还。若数额较大,又拒不交还,就可能构成侵占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2023-07-11
    272人看过
  • 如何理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该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一)以事实为根据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查明下列事实:第一,行政机关调查认定的事实。人民法院调查这种事实时,首先要查明行政机关自身所调查的证据是否合法、客观和充分,查明行政机关的认定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依照行政程序法理,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就必须调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在被起诉后不能也无需补充收集证据。因此,查明行政机关所调查认定的事实就成为作出正确判决的关键所在。第二,与本案有关的其他事实。人民法院在必要时还应当进一步查明行政案卷没有真实反映或者遗漏的有关案件情况。人民法院此时可以自行收集证据,采取询问证人、勘验检查、调取书证和物证、鉴定以及证据保全等措施,也可以要求原告或者其他诉讼参加人提供证据,甚至指令行政机关补充提供证据。第三,行政诉讼程序事实。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不仅要实体合法,而
    2023-06-06
    378人看过
  • 如何鉴定事实婚姻和重婚行为
    一、如何鉴定事实婚姻和重婚行为鉴定事实婚姻和重婚行为如下:1.事实婚姻:男女双方的同居行为始于1994年2月1日以前;同居是以夫妻名义进行的;同居双方1994年2月1日以前同居时已经具备结婚的实质要件。2.重婚罪的认定:(1)与配偶登记结婚后,又与他人登记结婚而重婚;(2)与原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没有登记确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而重婚;(3)与配偶和他人都未登记结婚,但与配偶和他人曾先后或同时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4)与原配偶未登记而确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后又与他人登结婚而重婚;(5)没有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已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条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
    2023-10-03
    337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概念上的差异
    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抛弃是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所有权的抛弃所有权的抛弃属于无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抛弃所有权无须向任何特定的相对人作出抛弃的意思表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动产所有权抛弃的构成要件:主观上具有抛弃动产所有权的意思,且该单方法律行为有效(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有效,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客观上具有放弃动产占有的行为。(2)不动产所有权抛弃的构成要件:具有抛弃不动产所有权的意思,且真实有效。完成所有权的注销登记。担保物权的抛弃他物权的抛弃属于有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2023-07-08
    135人看过
  •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虽成立生效,但因表示意思不真实,可取行使撤销权;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成立但缺乏生效要件。一、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是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的行为。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如下:1.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在撤消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无效的民事行为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消,应由撤销权人为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而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可由任何人提出。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当时人可以撤销其
    2023-08-07
    176人看过
  •  法律如何处理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如果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就可以被列为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侵权行为如果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就可以被列为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刑 事 案 件 是 否 可 以 处 理 侵 权 行 为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的规定,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刑事案件是指涉嫌违法犯罪行为,需要经过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的案件。虽然刑事案件可以处理侵权行为,但并非所有侵权行为都构成刑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侵权行为通常是指民事侵权行为,即违反民事
    2023-09-12
    474人看过
  • 赠与合同双方法律行为如何理解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它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要通过签订赠与合同或口头约定等形式来完成。《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2024-05-11
    494人看过
  • 行为人能证明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法院怎么处理
    1、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或者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价格、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重大误解。2、行为人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据交易习惯等认定行为人无权请求撤销的除外。3、法律依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合同重大误解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拓展1、必须是表意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首先表意人要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否则无从评价其是否存在着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表意人因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之后,另一方当事人知道对方已经发生了误解并利用此种误解订立合同,在此情况下是否构成重大误解?我们认为,尽管对方当事人出于恶意,但这并不影响重大
    2023-03-05
    340人看过
  •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如何终止,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
    一、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如何终止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终止的方式非常多,例如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可以终止。约定的条件达成后可以终止,出现法定情形时可以终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百六十条【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二、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只有心智健全的自然人才能预见其行为的后果,并作出维护自己利益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法律要求自然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具备与该行为相适应的民事行
    2023-04-19
    474人看过
  • 行政事实行为与民事事实行为是什么
    行政事实行为与民事事实行为我国的行政法学脱胎于民法学,因此研究行政行为不可避免的要先研究民事行为法学理论。民事法学作为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对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要件为标准,将其分为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相关法律知识:1、意思表示方面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的外在表示。而事实行为则不以意思表示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2、法律效力方面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预期不同的意思表示内容而产生不同的法律效力。事实行为不以当事人预期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的客观活动构成事实行为,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就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3、基本规则方面根据意思表示的不同法律行为的基本规则分为表意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自愿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意思表示不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意思表示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等内容。而事实行为的基本规则则包括:主观心理状态、行为的客观内容、行为所引
    2023-06-11
    289人看过
  • 羁束行政行为如何理解
    羁束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程度、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凡是法律规范对行政行为的内容、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都作了详细、具体、明确的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的行为就是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只能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征税范围、征税对象等进行征税。羁束行政行为是什么,羁束行政行为有哪些行政行为原则上自告知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规定时自规定之时起生效。受领之时生效和即时生效的规则,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发生时间,一般为告知之时。这是各国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羁束行政行为是什么呢?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程度、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的作出是以羁束裁量权为前提。羁束裁量权的行使,其权限范围、幅度行为方式、数
    2023-07-29
    112人看过
  • 如何理解抵押行为
    法律综合知识
    抵押,乃指在双方自愿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抵押人与债权人签订书面契约且约定不变更抵押物的实际占有权,以该等财物作为债权的坚实保障。一旦设定了抵押关系,若债务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债务义务,债权人有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抵押物采取折价、拍卖或变卖方式来优先实现其受偿权益。《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条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
    2024-07-28
    258人看过
  • 危害行为如何理解
    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是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当去做某事而不去做。在《刑法》中,只有在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并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时的不作为,才是刑法中的不作为。请注意,这里的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作为和不作为作为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刑法中多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即纯正不作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故意杀人罪,即不纯正不作为犯。怎么理解刑法中危害行为刑
    2023-07-24
    33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继承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的理解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8
      法定继承属于事实行为因为继承牵涉到两方当事人一方是被继承人一方是继承人法定继承的发生并不是基于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产生换言之继承带来的被继承人财产被处分的行为并不是基于被继承人的意思表示既然没有意思表示当然不是民事法律行为。当然继承权的放弃只涉及一方当事人而且也需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即明示放弃继承的行为因此是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包含有被继承人处分自己财产的意思表示因此是法律行为
    • 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为什么是事实行为?而不是法律行为?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7
      民事法律行为要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这并不是行为人所预期的或与预期正好相反(其产生的结果不是行为人所追求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是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在这里是发生侵权或违约所带来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在客观上按照法律规定能够引起这种后果(即需要承担侵权,违约责任)
    • 如何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23
      《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在特定市场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与其他经营者合谋,限制或排斥竞争的行为。2、不正当竞争:经营者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的行为。两者的区别1、主体不同:垄断的主体一般具有经济地位的优势,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不
    •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如何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30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意思表示包括两方面,客观上,要求民事主体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主观上,指内心的意思,又分别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例如签署合同;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举个例子,甲为买方,乙为卖方,双方经过协商在商品的数量、质量、交货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达成一致,以书面、口头等明示
    • 如何理解和遏制家暴行为?
      贵州在线咨询 2021-07-26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