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基本法规定,拘留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时下由于执行难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司法拘留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民事强制执行中,以拘代执、滥逮滥抓现象常常见于报端,由此造成司法权威的损害,甚至人权观念的淡薄是明显的。面对这样的危险,笔者作如下思考,试图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
一、司法拘留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司法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情节严重的行为人予以强行关押,在一定的期限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法》有明确列举规定,包括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妨害诉讼证据的收集、调查和阻拦、干扰诉讼进行;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或组织拒不履行协助义务等等几方面。
在实际执行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司法拘留几乎千篇一律地引用我国民诉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于这一法条的理解并没有什么含糊之处,也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履行。1998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证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因此,司法拘留的概念和适用条件是明确的。
二、执行中滥用司法拘留措施的根源
在实际执行工作中,司法拘留本来是作为制裁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一种措施,为什么会被当成是强制执行手段而滥用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些执行人员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1)把司法拘留当成一种执行措施。民事执行的对象是被执行人的财产,而不是人身,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在实践中有些执行人员出于简单粗暴,将司法拘留混同与执行措施,在不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和采取查封、冻结、变卖等等措施的情况下,逢案必拒,拿钱赎人,以拒代执。
(2)把司法拘留看成是检验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手段。有些执行人员图省事、怕麻烦,不采取诸如: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申请人举证、对被执行人财产举报有奖、法院依职权调查等等措施,把被执行人一抓了事,认为经拘留也未能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就是无履行能力的人,甚至作为是否已经采取强制措施从而可以中止结案的衡量标准。
(3)司法拘留是安慰权利人的一种手段。现阶段实际执行工作中,有些执行人员有这样一种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把被执行人当成是打击的对象,从而不尊重、不保护被执行人的基本权利,比如生存权、人格尊严权等等,特别是对那些确实没有履行义务能力的被执行人,纯粹为了安慰权利人,而拘留被执行人。实践中,少数执行人员还变着法子多次拘留被执行人,硬逼被执行人向亲戚朋友举债,造成一穷穷一窝现象。
三、在民事执行中,关于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思考
《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等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地球人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生存权,包括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当然也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权利不受侵犯。法律维系的基本秩序就是关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秩序。这也就是我们司法机关所应追求的最终价值。那么我们在民事执行工作中,当这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权衡呢?那种权利更应该优先保护呢?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利益衡量。笔者以为,人身权是一切权利得以存在的基础,任何行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人身的支配,任何权利的客体都包含权利人的人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人身权谈其他任何权利都是奢谈。因此,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民事诉讼中的两个平等主体——权利人和被执行人进入执行程序后,其法律上人格权依然是平等的,所以,当权利人的财产权与被执行人的人身权发生冲突的时候,当然首先应该保护的是后者,更不应该肆意践踏。被执行人对司法拘留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对于违反程序法和实体法的错误拘留,当事人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要求赔偿。
四、规范司法拘留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觉得要规范操作每一项法律措施,首先我们的司法工作者应该端正认识,把握法律的精神价值所在。司法拘留不是解决执行难的药方,而根本在于民事强制执行立法的完善。如果强制执行的程序完善了,可操作性强了,执行措施更科学合理了,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只要完成了规定动作,也就实现了司法的目的。
在相关法律尚未出台之前,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司法拘留:
(1)依法严格把握司法拘留的条件和实施程序
在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执行程序中,严格把握司法拘留的法定条件,对确实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由承办人将相关材料报请合议庭合议,合议庭决议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的,报请院长(或分管院长)审批(对于有特殊身份或者有相当影响的人,还应该通过合法程序,多做细致的法律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不搞先斩后奏。民事案件中一般不会像刑事要案中的重大犯罪嫌疑人那样,必须刻不容缓的执行逮捕。一旦决定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应该制定预案,由司法警察根据院长签发的司法拘留决定书执行。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法院工作人员不可以将被拘留的人滞留在办公室或其他任何地方,变相非法羁押、审讯。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期限。基于同一理由,不得重复拘留。对于那些已经超出妨害行为限度,构成刑事犯罪的,就严格依法追究,树立司法权威,不可以以拘留敷衍了事,特别是在执行中,不适宜拿钱了,就放人。
(2)依法赋予被拘留人的法定权利
对被司法拘留的人,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通知本人以及其家属,阐明拘留的原因和理由,明确告知其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如果却有理由和事实认为属于错误拘留的,还可以提起国家赔偿。对申请复议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五日内作出决定,并将服役结果通知下级法院和当事人。
-
关于“一元钱”官司的思考
64人看过
-
关于加拿大留学移民的思考
80人看过
-
关于公安执法监督的思考
315人看过
-
关于车辆限牌的法律思考
279人看过
-
关于抢夺犯罪司法解释的几点思考
145人看过
-
关于彩票合同的民法思考
177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刑事拘留是什么意思,关于刑事拘留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8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 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对于何谓紧急情形,刑事诉讼法第61条和第132条对于公安机
-
司法考试拘留时间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4拘留是指将对象拘禁限制,但拘留不一定需要法院命令,警察机关亦有拘留权,但各国允许拘留的总时间长度不一,有些国家甚至于可以无限期的拘留对象。刑事诉讼中的拘留,称为刑事拘留。它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遇有紧急情况,暂时限制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行政拘留是指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般违法行为,给予的一种最严厉制裁,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治安拘留最高期限为15
-
关于司法拘留可否探视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3-05-10司法拘留可以探视。司法拘留又称为民事拘留,是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对实施了严重妨害诉讼活动的人,采取限制其短期限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法院拥有司法拘留的决定权。被执行司法拘留的人,可以被探视,但需要履行相关手续。
-
公司负责人被拘留,想了解关于法院司法拘留的时间及次数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26《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一个案子可以拘留15天,在法院里如果不止一个强制执行案件的,可以每个案子都拘留15天,连续执行。
-
关于司法考试应试政策的考试卷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311、依据《司法部关于确定国家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的意见》(司发通[2007]38号),黑龙江省绥滨县、甘南县、同江XX、桦南县、延寿县、林甸县、饶河县、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汤原县、抚远县、兰西县、桦川县、拜泉县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可以将报名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学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本科毕业报考的,户籍是上述地方的也可以有放宽政策,一般分数线低于A证,可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