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获得敏感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泄密。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的信息被窃听,这种仅窃听而不破坏网络中传输信息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消极侵犯者。恶意攻击者往往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其它工具进行更具破坏性的攻击;
2、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3、篡改:攻击者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讯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插入,再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积极侵犯者截取网上的信息包,并对之进行更改使之失效,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起到信息误导的作用;
4、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服务;
5、行为否认:通讯实体否认已经发生的行为;
6、电子欺骗通过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来进行网络攻击,从而达到掩盖攻击者真实身份,嫁祸他人的目的;
7、非授权访问: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被看作非授权访问。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假冒、身份攻击、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方式进行操作等;
8、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非常高,而且用户很难防范。如众所周知的爱虫病毒、红色代码、尼姆达病毒、求职信、欢乐时光病毒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严重的可使整个网络陷入瘫痪。
一、发生数据安全事件如何处理
1、发生数据安全事件后,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危害扩大,消除安全隐患,并且向社会发出警示信息。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危害扩大,消除安全隐患,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警示信息。
-
外资互联网面临安全审查
459人看过
-
网络隐私权面临什么挑战与威胁
323人看过
-
网络安全遭到攻击威胁
88人看过
-
积极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451人看过
-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范措施
145人看过
-
车联网安全威胁及应对策略
389人看过
互联网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其主要特性: 1、保密性,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 更多>
-
大型的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有哪些江西在线咨询 2023-05-26事件1:英特尔芯片漏洞 影响评级:★★★★ 时间:2018.1.3 原因:处理器存在一个底层设计缺陷。 影响范围:该漏洞会影响许多CPU,包括来自英特尔、AMD、ARM的芯片,以及搭配运行的设备和操作系统,迫使Linx和Windows内核需要展开重大的重新设计。 警示:没有百分百的安全,企业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事件2:美国HancockHealth支付解密5.5万美元赎金 影响评级:★★★ 时
-
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问题一般有哪些呢?天津在线咨询 2023-04-06流动性风险。 这个指客户资金从a账户到b账户之间流动时候的风险。举例,客户收益资金,全部取现回进来的原卡。本来正常1天到账,最后合作方或者其他原因,搞了7天到账。虽然钱没丢,但实际上出现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风险对一些客户伤害仅次于资金被盗。
-
网络威胁罪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2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无以“威胁恐吓罪”命名的刑法条文,威胁恐吓他人的,会构成寻衅滋事罪。威胁恐吓他人情节较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多次发送
-
互联网安全方面的法律问题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互联网上的交易日益增多,用户在享受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一样,用户很注重交易的安全,因为由于电子交易的无纸化,当事人没有类似合同书这样的证明文件来作为证据,电子记录是否准确、电子签名是否真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用户在从事电子交易的时候所担心的问题。除电子合同交易问题外,网络违法犯罪问题也是用户所关注的,“黑客”、病毒袭击、网络色情、网上侵
-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处理?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28一是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木马病毒、黑客攻击始终伴随着互联网诞生与发展,成为互联网渠道、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安全隐患,非法网站、恶意程序、开源的手机应用程序都会给木马和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导致客户信息泄露乃至资金损失。 二是电信诈骗的持续危害。与传统金融相比,虚拟互联网渠道导致了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加剧,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金融诈骗,随后利用互联网快速、批量的特点进行资金盗转,不给客户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