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处罚程序
治安处罚程序如下:
1、公安机关对单位或个人报告、申诉、检举、揭发、扭送、自首及自行发现的违法行为,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认真填写《治安案件受理案件登记表》。
2、对于受理的案件,经审查符合治安案件标准的,经办案部门领导批准后,立案查处。
3、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被处罚人没有异议的,可以由公安人员当场处罚。
4、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的其他处罚,适用下列程序:
(1)传唤,使用传唤证。对于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口头传唤。对于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使用传唤证。受害人、证人不能使用传唤。
(2)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时间八小时。对情况复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适用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3)询问。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应当如实回答公安机关的询问。询问应当作出笔录;被询问人经核对认为无误后,应当在笔录逐页签名或者盖章。询问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4)取证。公安机关收集证据材料时,有关单位和公民应当积极予以支持和协助。询问证人时,证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询问应当作出笔录。证人经核对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或者盖章。
(5)告知。公安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作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陈述申辩权、听证权)
(6)处罚。经询问查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条款裁决。处罚应当填写处罚决定书,并应向本人宣布。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7)执行。受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
最高院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全文第二十九条
-
治安管理处罚多久失效,治安处罚的程序
52人看过
-
治安案件当场处罚程序--治安案件办案程序
302人看过
-
受过治安处罚能否参军,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124人看过
-
非法采砂可以治安处罚吗,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107人看过
-
两次治安处罚属于累犯吗,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206人看过
-
员工治安处罚是否可以辞退,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309人看过
-
简易程序治安处罚进程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13《行政处罚法》对适用简易程序实施处罚的主体只有身份限制,而没有人数限制。《行政处罚法》只要求是“执法人员”,而没有规定必须几人以上。这种情况下,一名执法人员就可以作出处罚决定。
-
程序违法的治安处罚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2我来说一下程序违法的治安处罚具体是怎么样的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
寻衅滋事治安处罚程序海南在线咨询 2024-09-03要想了解寻衅滋事治安处罚程序如何规定,就需要对于以下内容有所了解,(一)调查1.登记受理(1)公安地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與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应当碑时受理,并进行登记。(2)公安玑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
-
治安处罚程序六十八条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例如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设备的噪声,文化娱乐场所噪声,单位、个人使用高音喇
-
精神病人治安处罚程序陕西在线咨询 2024-09-01精神病人治安处罚程序如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在确定责任能力方面,责任年龄是一个方面,行为人的精神状态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有些行为人虽然达到了责任年龄,由于疾病的原因,并不必然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他们因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也不能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