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明示的预期违约,也称明示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在履行期限来时不履行合同。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责任。”
明示预期违约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一方明确肯定地向对方作出毁约的表示。也就是说一方表示的毁约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不附有任何条件,如明确表示其不愿意付款或交货义务。只要一方有证据证明另一方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就构成明示毁约。
第二,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由于一方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之后,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如买卖合同中的付款或交货义务,从而使另一方订约目的不能实现,或严重损害另一方的期待利益,因此,明示毁约人应负违约责任。如果行为人只是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的次要义务,则不构成明示毁约。
第三,不履行合同义务无正当理由。在实践中,一方提出不履行合同义务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或借口,如果这些理由能够成为法律上的正当理由则不构成明示毁约。各种正当理由包括:
1、因债权人违约而使债务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
2、因合同具有无效因素而应被宣告无效;
3、合同应被撤销
4、合同根本没有成立;
5、债务人享有抗辩权
6、因不可抗力而使合同不能履行。在具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一方拒绝履行义务是合法的,不构成明示毁约。
-
预期违约(明示违约、默示违约)的构成要件
51人看过
-
如何区别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205人看过
-
怎样认定明示预期违约
76人看过
-
预售期房须明示相关证件
492人看过
-
预期违约的构成条件是什么,预期违约有什么后果?
446人看过
-
默示先期违约的条件
172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什么是明示先期违约?明示先期违约的条件是什么?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08先期违约,又称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生效后至履行期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其中,明确表示为明示先期违约;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为默示先期违约。 明示先期违约的条件 构成明示先期违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合同必须有效成立。 2、明示违约方必须明确地、自愿地、肯定地、无条件地、确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在履行期到来后不履行合同义务。被迫地、含糊其辞地或附条件地向另一方
-
明示先期违约情形的条件新疆在线咨询 2022-12-11构成明示先期违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合同必须有效成立。 2、明示违约方必须明确地、自愿地、肯定地、无条件地、确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在履行期到来后不履行合同义务。被迫地、含糊其辞地或附条件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义务,不构成明示先期违约。 3、对方表示的不履行,必须是重大的不履行,即不履行的是合同的主要义务。 4、明示毁约无正当理由。 5、明示预期违约的提出必须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
-
预期违约的违约条件有哪些安徽在线咨询 2023-03-30一、预期违约的违约条件有哪些 1、预期违约的违约条件有: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预期违约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
-
犯罪预备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有哪些规定四川在线咨询 2023-09-19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定,犯罪预备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1、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指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 但是,如果仅有犯意表示而尚未表现为犯罪预备行为的、犯罪预备行为发展到着手实行阶段
-
防卫过当具备什么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5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2)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不法侵害的范围,就该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至于不法侵害的程度,通常限于具有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所实施的。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