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务费纠纷的起诉程序如何走?
劳务费纠纷的起诉程序是需要携带民事起诉状,然后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原告应预交案件受理费,如申请缓交、减交、免交的,要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特困证明或其他材料等。
当事人必须依法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按法院的要求提供必须提供的诉讼材料。
二、劳务争议举证指南是怎样的?
(一)一般举证范围
1、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及送达日期;
2、劳动关系的证明;如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雇佣关系的证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应提供工作起止日期及相关证明或者当事人其他协议等证明材料。
3、当事人是公民的应提供居民身份证明;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
(二)因涉及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而引起的劳动争议的举证范围:
1、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的决定通知等;
2、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处罚的,提供相应的规章制度。
3、职工违章违法的有关证据材料等;
4、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情况等;
5、涉及培训费的,用工单位必须提供支付培训费的具体依据及必须服务期限等。
(三)追索劳动报酬的举证内容
提供劳动起止日期,所欠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等有关证据。
(四)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引起的劳动争议的举证范国:
1、企业交纳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的有关证据等;
2、职工的工资奖金情况;
3、职工伤势鉴定及医疗费单据等。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发生劳务纠纷了,是可以通过协商或者是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的。具体点来说就是可以通过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的方式来处理,但是同时还需要提交的包括有证据材料。人民法院最终作出判决就是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材料以及认定的事实来判断的。
-
如何走二手房纠纷起诉程序?
318人看过
-
劳务纠纷能不能起诉劳务纠纷劳务事务如何起诉
446人看过
-
起诉房产纠纷程序怎么走
485人看过
-
劳动纠纷如何解决,要走哪些程序
354人看过
-
劳务纠纷如何进行仲裁程序
471人看过
-
如何起草劳务致害纠纷的诉状
98人看过
-
公司有劳动合同纠纷的起诉程序怎么走(劳动纠纷起诉程序)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8-021.劳动争议案件有前置程序,即先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裁终局的案件,用人单位不能起诉,只能申诉)。超过15日没有起诉的,仲裁书发生法律效力,等同于法院判决书。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向法院起诉的程序:持仲裁书、仲裁委员会的送达回证、民事起诉状向人民法院立案庭提起诉讼,然后按法院的指示进行。
-
如何走法律程序起诉民事纠纷山西在线咨询 2021-12-14一、一审程序:1、起诉;2、法院经审查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读鉴定结论读勘验笔录;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
劳动争议仲裁纠纷起诉流程如何(劳动纠纷起诉程序)天津在线咨询 2023-08-311.劳动争议案件有前置程序,即先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裁终局的案件,用人单位不能起诉,只能申诉)。超过15日没有起诉的,仲裁书发生法律效力,等同于法院判决书。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向法院起诉的程序:持仲裁书、仲裁委员会的送达回证、民事起诉状向人民法院立案庭提起诉讼,然后按法院的指示进行。
-
建筑劳务纠纷起诉流程如何(债权纠纷起诉流程)安徽在线咨询 2023-08-31流程如下: 第一,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登记立案; 第二,法庭会依法开庭审理该借贷纠纷,会征求双方是否同意调解; 第三,如果双方调解成功,法院出具调解书,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如果调解不成,法院会依法出具判决书。
-
劳务纠纷能不能起诉劳务纠纷劳务事务如何起诉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1-11劳务欠款纠纷可以起诉的范围:(一)用人单位未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二)用人单位未建立用工管理台账的;(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等必要条款,未交付劳动合同文本,未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四)用人单位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未支付劳动者工资、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五)用人单位未遵守就业登记备案规定,未遵守台湾、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