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问题。近10年来,我国经历的长江洪水、非典型肺炎和今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害,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重大灾害可能导致许多问题,其中,在灾后对某些物品与服务需求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有序地采购这些物品与服务,是最重要的问题。
建立紧急采购供应制度
灾害时期的需求特征决定了灾害时期采购特点。需求量大、需求紧迫、需求种类种多等可能导致需求与供应矛盾突然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必然会出现物资匮乏、价格暴涨,或者供应商囤积居奇等现象,使灾后的采购与物资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受灾人员很难获得救助的机会。一方面,灾后采购与物资供应需要社会支援和政府救助,在救灾采购方面,社会各界及供应商都应本着对灾害援救原则,不会趁机涨价与囤积物资。但是,社会支援更多是伦理和道德范畴的内容,供应商可以遵循伦理规则,但也可以不遵循这些规则,而是使用纯市场规则。因此,为了有效保障灾后采购和供应,仅仅依靠自觉和伦理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灾害时期政府紧急采购制度,通过规范的程序和方式保障重大灾害情况下的采购与供应有序进行。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应对紧急状态法》和《政府采购法》,但遗憾的是,这两部法律都未就灾后紧急采购制订相应规定。
确立特殊的采购管理范围和灵活的采购方式
应对重大灾害的采购制度应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建立三位一体的政府紧急采购制度。
确立紧急状态下政府采购规范的资金范围。灾难时期属于特殊时期,政府对采购的管理职能和范围需要根据特殊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应该非灾害情况管理的范围更大。灾害时期采购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应对灾害的储备资金,灾害发生后政府紧急追加拨付,社会各界的大量捐赠。显然,政府灾害储备资金、政府紧急救灾拨款的采购肯定是政府紧急采购的管理内容。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各类捐赠款项的紧急采购,是否需要纳入灾害紧急采购的管理。
社会捐赠的情况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类型:一部分是直接捐赠给灾区的物品与服务,这部分不存在采购问题。另一部分属于救灾捐款,包括捐赠给政府部门的救灾资金,这部分显然属于财政性资金;捐赠给社会公益组织,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及青少年基金会等;对灾区有特别指定对象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如果其对象属于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等单位,其发生采购时同样要纳入政府紧急时期采购管理,反之则可以不受政府紧急采购限制。对于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所获得的没有指定具体对象的社会救灾捐赠资金,虽然不属于财政预算资金,但显然具有公共性质和特定使用范围,是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上的援助行为。因此慈善机构所掌握的救灾善款,同样需要政府的适度管理和干预,纳入紧急采购制度规范范围,以取得社会公信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着重解决需求急迫问题,确立紧急状态采购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为了尽可能顺利地满足紧急需求,紧急状态下的采购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方式。对于十分紧急的需求,如地震后的食品、帐篷、救助工具等物资和服务,能够就近及时采购的,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方式。但采购价格需要评估和公开;对于需求比较紧急,但可以适当延缓的物资与服务需求,可以采取除询价等以外的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尽可能寻找到更好更适合的供应商;对于灾后恢复与重建中采购数量大、质量要求更高、需要控制成本、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的采购项目,应该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对于一些需要招标但需求相对紧迫的项目,可以适当缩短招标期限,如将招标期改为15天、10天甚至5天,有效兼顾采购效率和采购的竞争性。
特殊采购需要特殊原则
紧急采购与正常采购的重要区别在于,紧急采购需要特殊原则和措施,重点需要坚持市场性、援助性、强制性及补偿性四性结合的原则。
市场性是指虽然是灾害紧急采购,但仍应该坚持以市场性为主的原则,即体现等价交换、尊重供应商的利益的原则;援助性和强制性则要求灾害采购虽不能偏离市场规则,但并不能完全按市场原则进行,而是根据灾害时期需求与供应的特殊性,必须从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两个方面进行规范。道德伦理原则要求供应商本着相互支援和共同救助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为灾区及受灾民众提供物资与服务,不从灾害供应中追逐利润。
事实上,这次四川地震发生后,许多供应商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为灾区民众生产物品与服务,充分体现了灾害供应的援助性;另一方面,重大灾难时期的紧急采购,也不能完全靠供应商的良知和支援性,还必须有法律与制度保障,通过制度方式确保灾害时期急需的物资与服务需求得以实现。内容包括灾害时期供应商一律不得囤积居奇、拒绝供应,或者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大发横财。必要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规定,实行强制性采购,强制性供应任务分配、价格限制、交货期限规定等。
实现市场性、援助性与强制性的有效结合,还必须适当做好灾后的补偿性工作。如果出于伦理原因或者被指定强制供应后,对于救灾有突出贡献的供应商,特别是可能因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利益损失的供应商,政府应该通过适制度设计方式采取补救措施,并使补偿过程和补偿情况公开透明。
补救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灾害时期供应商在紧急采购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行评估,根据贡献度和亏损情况,对供应商给予补偿。
徐焕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急需建立农业重大灾害保险应急预案
104人看过
-
论建立保险巨灾应急机制
96人看过
-
抢险救灾紧急工程应采用什么招标
455人看过
-
紧急采购审批流程
131人看过
-
重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
322人看过
-
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生物安全应急制度
50人看过
哄抬价格行为是一种故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尤其是在商品供不应求时,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可能会引起商品价格过高上涨,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引起消费者恐慌,形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哄抬价格行为是违法行为,可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 更多>
-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绿色采购制度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4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节约能源资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建立用能、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鼓励餐饮、娱乐、宾馆和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提供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
消费者为什么要建立紧急补偿金制度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7(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化含量越来越高,而社会分工的细化进一步加剧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市场容易陷入混乱。 (2)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消费,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3)目前我国在市场上依旧充斥着大量的劣质产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从实用的
-
适用紧急状态期采取的紧急措施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30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
车辆未采取紧急制动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对事故责任划分有影响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09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交警会根据事故双方驾驶机动车违章情况划分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划分为,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1,主要责任,因驾驶人违章发生交通事故或重大交通事故使人死亡或者受伤的应负全部责任,驾驶证吊销二年2,同等责任是驾驶人双方都出现违章发生交通事故的双方应属于同等责任,驾驶证扣12分或者不扣分3,次要责任人是对方违章发生交通事故是对方受伤或死亡的应负次要责任,驾驶证扣12分或者不
-
紧急防汛期可以采取哪些紧急措施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16在紧急防汛期,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防汛抗洪的需要,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决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碍物和其他必要的紧急措施;必要时,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按照防汛指挥机构的决定,依法实施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依照前款规定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在汛期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取土占地、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