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行致死能否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4 14:53:41 404 人看过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背路途交通办理法规,发作严重交通事端,致人重伤、逝世或许使公私产业遭受严重损失,依法被追查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

(一)主体

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二)客体

本罪侵略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产业安全紧相连,一旦发作事端,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形成公私产业的广泛破坏,所以,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违法。

(三)片面方面

片面要件本罪片面方面表现为过错,包含疏忽大意的过错和过于自信的过错。

这种过错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形成的严重后果的心思情绪而言。行为人在违背规章制度上可能是知法犯法,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作严重事端,形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许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防止,致使形成了严重后果。

(四)客观方面

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背交通运输办理法规,因此发作严重事端,致人重伤、逝世或许使公私产业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由此可见,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彼此不可分割的要素组成的:

1、有必要有违背交通运输办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运输中施行了违背交通运输办理法规的行为,发作交通事端的原因,也是承当处分的法令基础。

2、有必要发作严重事端,致人重伤、逝世或许使公私产业遭受严重损失的严重后果。

3、严重后果有必要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违背规章制度,致人重伤、逝世或许使公私产业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有必要发作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预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从空间上说,有必要发作在铁路、公路、乡镇路途、和空中航道上;从时刻上说,有必要发作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1日 01: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文章
  • 不符合交通肇事罪能否认定过失致人重伤罪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4-15
    259人看过
  • 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认定属交通肇事后逃逸。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从该解释可以看出:首先,行为人要有交通肇事后逃跑的行为;其次,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即离开现场。即使他在现场,也不会承认自己是肇事人,他肯定是找其他人来顶替自己的行为,由顶替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仍应认定是一种逃跑行为。行为人找人顶罪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逃避法律的追究,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行为人找人顶罪的行为应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2、有的行为人在找人顶罪后,感到内疚向公安交警部门投案,并如实供述交通肇事犯罪事实的行为。有观点认为,象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也就不能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笔者认为,事后自首这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就象
    2023-08-16
    408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能怎么认定,交通肇事罪能怎么处罚?
    一、交通肇事罪如何认定(一)交通肇事罪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区别: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失。主观上有过失,则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不能认定为犯罪。(二)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发生的场合以及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致人死、伤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而后两者则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客体是特定个人的生命、或健康权利。(三)交通肇事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罪的区别:主要在于主观方面与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后两者只能是故意;客体后两者是特定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四)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区别:主要在于主体不同以及驾驶的交通工具不同,后二者主体是航空人员或铁路员工。二、交通肇事罪如何处罚第一、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
    2023-02-04
    51人看过
  • 交通肇事行为是否会导致拘留
    倘若若行驶者在交通事故中触犯了现行的法律法规,便极有可能面临监禁处罚。依据相关法规,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范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伤亡或公共财产巨大经济损失等情形,将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处置;而对于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或者存在其他极端恶劣行为的肇事者,则应被施以三年以上至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罚;对于由于逃逸造成他人死亡者,惩罚力度更为严厉,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拘留的上限为期15天;而若因涉嫌犯罪而被刑事拘留,最长拘留时限不得超出37天。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当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将已被拘留者提交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查和批准逮捕时,必须在拘留之日起三日内完成此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
    2024-07-31
    55人看过
  • 推定的事故责任能否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的依据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同时施行。《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项中规定: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这种责任认定称之为推定责任,即由于发生了特定的情况,事故事实无法查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而依法推定事故责任。那么,在新刑法实施后,推定的事故责任能否作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依据呢﹖笔者认为不能,理由如下:一、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违章行为与严重的事故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二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不能查明,就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解释》规定交通肇事罪成立不但要确定违章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要确定因果关系的大小。推定的事故责任就是不能确定当事人
    2023-06-11
    83人看过
  •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即,所谓交通肇事逃逸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具有以下情形并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4)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5)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
    2023-02-04
    448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的行为认定条件有哪些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之一——行为的界定标准,主要涵盖下列多个方面的要素:首先,犯罪分子需要实施了违背交通运输管理规定的行为,例如,未经许可擅自驾驶车辆、超越安全速度行驶、饮酒后进行驾驶等。其次,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导致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即对人员造成了重伤、死亡的后果,或者对公共或私人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最后,违法行为与所引发的重大事故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04
    66人看过
  • 什么情况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
    一、什么情况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下列情况将构成交通肇事罪: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四、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认定为肇事逃逸。《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
    2024-01-30
    36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致人死亡达成和解能否改判
    北京市汉威律师事务所为您解答如下:定罪量刑的情节有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酌定量刑情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不等于酌定情节的适用没有法律依据。被告人积极赔偿损失,法院适当从轻处罚的前提是被告人真心悔罪,而真心悔罪就意味着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降低。作为被告人或者其家属主动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可作为法官自由裁量范围内的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但是由于积极赔偿受害人是酌定而非法定情节,法官是拥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律依据:《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2023-06-13
    373人看过
  • 肇事逃逸如何被认定为导致人死亡的罪行?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1、因逃逸致死的对象必须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而不是其他人。2、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负有及时救助的义务。3、行为人对受伤人员死亡的结果持过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心理状态。4、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样认定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
    2023-07-04
    488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认定为全责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否认定为全责交通事故逃逸方一般要承担全责,但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的除外。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故意毁灭证据的除外。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一)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上述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发生事故后的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警,抢救伤者等措施上升为法定义务,表面上看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属于作为行为,因
    2024-01-20
    241人看过
  •  探讨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中,转移被害人导致死亡的行为性质
    故意杀人罪是指明知他人身受重伤或死亡,仍然故意实施杀人行为,或者明知他人身受重伤或死亡,仍然故意实施致人于死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故意杀人罪,即使在交通事故中,被告人仍然知道被害人身亡,并将其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故意杀人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这种行为涉及故意杀人罪,因为在交通事故中,尽管被害人身亡,但被告人仍然知道这一点,并将其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故意杀人罪认定标准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在法律上,对于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方面:即犯罪人是否存在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一般来说,只有犯罪嫌
    2023-11-29
    400人看过
  • 开车致死一定是交通肇事罪吗
    驾驶车辆导致他人伤亡,并不一定就会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关于这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当驾驶人员在事故中仅承担次要责任时,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因此而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其次,若驾驶人员在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或全责,并且由于此次事故使得他人遭受了重度损害(如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或财产重大损失等),那么根据法律规定,应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然而,如果驾驶人员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避责任,或者存在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那么他将面临更严肃的刑罚,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需要明确的是,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既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在交通肇事罪的认定过程中,行为人对于事故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是关键因素,而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规定的注意义务,无论是明知故犯还是过失,都不会影响到交通肇事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对于其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持有故意的心态,那
    2024-04-29
    415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犯能否成为党员?
    党章中未具体有这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讲,对因刑事犯罪而被判过刑的人要求入党,要从严掌握。对罪行较轻,经过长期考验,表现突出的,且经党组织严格审查,认为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党组织可以把其列入考察。对那些罪行严重而被判过重刑的人,不能吸收入党。交通肇事被判缓刑属于过失犯罪,属罪行较轻犯罪,经过考察(原则上为五年以上),党组织认为具备条件的,是可以吸收入党的。交通肇事罪还能进公家单位吗一般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以下人员不得报考: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近三年内被认定有人事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以及有法律规定不得报考的其他情形的人员。因此,交通肇事罪影响事业单位聘用,就算通过考试,政审阶段也不过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7-03
    324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刑事责任能力
    相关咨询
    • 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的会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行为如何认定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23
      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二条中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6
      司法解释有明确限制,只有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才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其他的不构成。因为交通肇事罪本来就是过失犯罪,不同于故意犯罪。司法解释有规定,是因为法律实施上的特殊需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
    •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处罚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5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认定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陵《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根据该条规定,“因逃
    •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能认定为全责?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10
      修正案草案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修改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按照下列规定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1.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80%的赔偿责任; 2.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同等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60%的赔偿责任; 3.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主要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