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处理债务怎么样应对财产转移
离婚处理债务时,应对财产转移的方式:一般来说,当事人可在夫妻内部,就转移财产的部分,主张夫妻共同债务承担份额予以减少,因此产生损失的,可主张转移的一方予以相应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
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二、民法典规定离婚时财产和债务怎么样处理
《民法典》规定离婚时财产和债务应当进行分割。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双方应当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对内应当约定各自承担的份额。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平分。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三、离婚与债务怎么样处理
离婚之后的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夫妻共同财产无法清偿的部分可以由双方协商清偿,协商不成的可以由法院判决。如果是个人债务则由债务人个人承担清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一节 夫妻关系 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n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
离婚财产应该怎样处理应该怎样防止财产转移
296人看过
-
什么是离婚前转移财产,怎么应对离婚时财产转移
297人看过
-
离婚过程中对方财产转移怎样应对
179人看过
-
拖欠债务财产转移应对方法
118人看过
-
离婚财产如何转移,怎样转移离婚财产
458人看过
-
逃避债务转移财产离婚
465人看过
-
债权人对财产债务转移的处理宁夏在线咨询 2022-12-03债务人财产转移可以到当地法院起诉,撤销债务人行为。 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相关延
-
离婚债务如何处理财产如何转移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04在处理夫妻时,应通过加大对隐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吞另一方财产行为的惩处力度,明确隐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和伪造债务行为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等方式应对夫妻一方或双方对财产的转移。
-
-
婚前财产转移,婚后怎么处理离婚财产转移香港在线咨询 2021-05-24婚前转移财产包括隐藏、转移、变卖、损毁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离婚时转移财产给对方的债权债务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2-04-02请问房子是什么性质的?是商品房还是还建房?存款只要能够证明是夫妻婚内所有,您可以享有一半的权利。车子如果也是婚内所买,您享有一半的权利。您可以自己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对方要回欠款。您可以先向对方发一个律师函,催促对方还款,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时候这种债权债务纠纷靠律师函就能解决。如果律师函无法解决,建议您再考虑委托律师起诉主张债权。请问您是否保存有欠条、转账凭证等证明债权存在的证据?您是否知道对方的相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