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进监管教育方式,提高被监管人员改造质量
一是加强狱警岗位技能培训,改进监管方式。选拔和培养一批专职狱警,以现代文明素质承担新时期的监狱管理工作,运用科学的管教方法,切实加强对被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改造,帮助被监管人员提高道德和文化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使监管场所不仅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更成为净化被监管人员心灵的阵地。
二是加大对被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对被监管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及法律知识培训,引导他们摆脱因违法犯罪留下的阴影,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主观上避免再犯罪,做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在改造阶段适时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使他们拥有谋生技能,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尽快融入社会,顺利完成监狱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
2、强化亲情感染,促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
家庭和亲情具有特殊的社会控制力和成员维系作用。健全和睦的家庭会使人产生基于亲情关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刑释人员而言,来自家庭的关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刑释人员恢复自由的初期阶段,面临思想的适应,生活的抉择,旧习的诱惑,来自家庭、亲情的关心和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这一迷茫期。因此政府、社区要给予刑释人员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尽量避免刑释人员的家庭解体。引导刑释人员亲友从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消除刑释人员心理适应障碍,鼓励、激发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以亲情感染促进刑释人员再社会化。
3、重视刑释人员生存问题,加强就业安置及帮教工作
一是重视刑释人员的生存问题,对经济困难的刑释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济,如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回家路费,使其摆脱不得不犯罪的怪圈。监管场所推行救济机制,包括困难申报、审批和发放救济款等,明确被监管人员权利,畅通救济渠道,使刑释人员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是做好刑释人员的接管工作,使其不失控、不脱管,通过适当形式加强刑释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参与,形成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尽可能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再犯罪。
三是做好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工作,为刑释人员重新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创造条件,对他们不歧视、给出路,帮助其重返社会。建立、扶持一批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人员和有再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问题。同时加强建立对刑释人员的定期考察制度,帮助其尽快适应生活。
4、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
假释后再犯罪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476人看过
-
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主要原因
73人看过
-
预谋犯罪的行为如何预防
219人看过
-
如何预防和控制犯罪
290人看过
-
如何防止职务犯罪应如何避免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
402人看过
-
如何预防商检人员徇私舞弊罪
58人看过
人员安置是指对雇员在新岗位或不同岗位之间的分配或再分配。它包括对新雇员的最初分配和对原有雇员的晋升、调动及降职所作的安排。为了使安置工作进行得有效和顺利,雇员的人事档案和进入组织后的工作绩效及能力档案应十分详尽。... 更多>
-
服刑人员假释可以再犯罪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81、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再次犯罪,一般是不再可以申请减刑的,但符合减刑的适用条件的情况下除外: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
军人如何预防故意伤害犯罪?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18安机关和军队互涉刑事案件的管辖分工如下: (一)军人在地方作案的,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移交军队保卫部门侦查。 (二)地方人员在军队营区作案的,由军队保卫部门移交公安机关侦查。 (三)军人与地方人员共同在军队营区作案的,以军队保卫部门为主组织侦查,公安机关配合;共同在地方作案的,以公安机关为主组织侦查,军队保卫部门配合。 (四)现役军人入伍前在地方作案,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公安机关侦查,军队保
-
缓刑人员再次过失犯罪如何定罪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10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报考察机关批准
-
-
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有哪些, 如何预防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2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2、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更具体地说,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