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签订试用期合同是否有效
根据目前的法律环境,已经不允许企业和员工单独签试用期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十九条: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所以根据以上规定,单位如果只单独约定试用期合同,该试用期合同不成立。
二、只签试用期合同员工怎么维权
劳动者遇到用人单位签订单独试用期合同的情形不用担心,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用人单位不能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该试用期满后,就视为双方已经履行完毕了一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两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需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对劳动者应该是有利的。
-
单位是否违法?签订试用合同与不签劳动合同
378人看过
-
单位与我签订了一年期的试用期劳动合同,合同有效吗
345人看过
-
只签订试用期合同是不是有效是劳动合同吗
122人看过
-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
458人看过
-
用人单位只有没有集体合同不与劳动者本人签订劳动合同合法
434人看过
-
单位与劳动者签合同签一年,试用期一般是多长
402人看过
试用期合同是指在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在确立正式的、长期的劳动关系之前签订的,适合双方的约束制度或条件申明文书。 试用期合同与企业正式劳动合同一样,同样具有法律效益,旨在保护和维护应聘者在工作初期,由于不熟悉和不适应,而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隐含... 更多>
-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用人单位是否需要与劳动者签订试用期合同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7《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能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法律并未禁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但是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来说百害而无一益。首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试用期期限和劳动权利义务签订的试用期劳动合同,被视为约定短期固定期限的正式劳动合同,不具有用人单位对试用期劳动合同的预期法律后果。其次,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必须约定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期限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05试用期不是法定条款,可以不经历。 实际上,单独的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试用期不是劳动合同中的法定条款,可以约定,当然也可以不约定。而且,如果约定试用期,则只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由此可见,试用期
-
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有法律效力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4有效。《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
-
劳动者误导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6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劳动者存在欺诈的可能性比用人单位大。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情形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民事责任缺乏具体规定。 与应聘工作岗位、职责存在直接、实质的关联性时,求职者应主动告知,不得隐瞒,否则影响劳动合同效力。求职者为避免遭受歧视而进行的“欺诈”陈述不影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效力。劳动者采用欺诈的手段恶意订立的劳动合同,如隐瞒或编造了没有取得特种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事实而与用人
-
劳动者与新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又与原单位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08您说的这种情况,原劳动合同一般是要重签的,因为劳动者是与新的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新劳动合同关系,但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新公司对你们以前工龄的认可,在以后您如与新公司解除劳动关系时,还是可以依法将以前的工龄合在一起算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与新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劳动者与新用人单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基础上就工龄计算做出明确约定予以连续计算的,应予认可。1、。《劳动合同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