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院离婚案件撤诉多久能在起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离婚案件中,原告撤诉后,一般在6个月之后才能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但如果撤诉后6个月之内,有新理由或者新情况的,可以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撤诉分为原告主动撤诉和法院接撤诉处理两种情况,“原告主动撤诉”就是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认为撤诉符合法律规定,同意撤诉。“法院接撤诉处理”通常是指原告没有按照法庭规定的时间出庭,法院出具按撤诉处理的法律文书。因此,一般情况下,撤诉后又起诉的没有时间间隔限制。
由于婚姻关系涉及到身份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稳定和谐,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原告撤诉和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起诉的,不予受理”。对此,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撤诉的,只有有新情况新理由的,才能在6个月内再次起诉离婚。
二、离婚撤诉申请书怎么写
申请人:被申请人:
申请事项:
请求准许申请人撤诉
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离婚纠纷一案,申请人于xxx年xx月xx日起诉后,现因(写明原因),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申请撤诉,请予准许。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年月日
三、离婚案件撤诉,诉讼费多少?
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向法院交纳和支出的费用,包括案件的受理费、申请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一)非财产案件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1、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
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2.、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其他人格权的案件,每件交纳100元至500元。涉及损害赔偿,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3、其他非财产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100元。
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负担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定。
离婚案件,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减半交纳案件诉讼费,原告撤诉的由原告负担。
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民事案件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准许的,案件受理费由原告或者上诉人负担。
-
撤销离婚案件后多久能重新提起起诉
499人看过
-
撤诉的案件能否去法院起诉
67人看过
-
离婚多久能到法院起诉
126人看过
-
起诉离婚后可以撤诉吗,离婚撤诉后多久能再起诉
206人看过
-
离婚纠纷撤案多久起诉
260人看过
-
起诉离婚要多长时间,在法院起诉多久可以立案
373人看过
-
离婚案件撤诉后多久起诉撤诉后要多久消除法律反应台湾在线咨询 2021-10-3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离婚案件中,原告撤回诉讼后,在6个月后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如果撤销诉讼后6个月内有新的理由或情况,可以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
离婚案撤诉起诉期多久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24在离婚案中撤诉和一审基本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离婚案中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撤诉的,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撤诉6个月内不能再次起诉离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又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因此,一般情况下,撤诉后又起诉的没有时间间隔限制。但离婚案件比较特殊,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
-
离婚案件原告撤诉多久可以再次起诉离婚案件贵州在线咨询 2023-09-081、离婚案件中,原告撤诉后,一般在6个月之后才能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但如果撤诉后6个月之内,有新理由或者新情况的,可以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一十四条 原告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原告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
-
离婚案件撤诉后多久能再起诉,最多撤诉几次可以提出福建在线咨询 2021-10-16六个月。离婚案件的原告撤诉后,如果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原告必须要经过六个月才能再次起诉离婚。如果原告撤销诉讼,被告可以起诉离婚,没有时间限制。六个月的时间限制只是针对原告的,为了给予原告充分的考虑时间,对于被告而言,可以随时起诉离婚,没有时间的限制。
-
离婚案件起诉状上法院撤诉原告能看见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4不能。经查明属于虚假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不予准许。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