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我姐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家里一直给在北京治疗,而且要孩子有点困难,因为这些原因我父母决定给大姐找个上门女婿,各方面都好照顾。2002年经人介绍跟我姐夫认识,姐夫家是东北的,经济条件非常差。两个人相处的挺好,决定结婚,婚前我父母把大姐的病情这些情况跟我姐夫都详细说明了的,姐夫当时明确表示不在乎这个,只要两个人好好过日子就行,而且他还明确说明可以领养一个孩子。婚后姐夫一直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回家,前两年还行,后来对大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年,两个人领养了一个男孩,而且领养之前跟在外地打工的姐夫详细沟通了,我父母说你要想要这个孩子我们就给你带,你要不想要,咱们就不领养,因为家庭条件受限,所以让姐夫好好考虑一下。姐夫非常坚决的说要这个孩子,我父母就把孩子领回家,父母在家给他养孩子一年多了,现在姐夫又回来说要跟我姐离婚。这一年的时间里,姐夫几乎就没管过孩子,一年也没给孩子买过东西,而且过年都没回家,连个电话都每打。我大姐很伤心,情绪很不稳定。父母也很伤心,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父母身体都不好,为了他才领养的这个孩子,现在他又要不要了,就这样跟我姐离婚,请问我们应该怎么起诉他,他应该给我姐和孩子什么养的赔偿?
律师:
不知道是否已经给孩子办理了正规的领养手续,如果办理了,那就是合法的,养子女同样享有亲生子女的待遇,如果夫妻离婚,双方都必须承担孩子的抚养费用。如果没有到民政部门办理正规的领养手续就不好说了,因为本身这种收养也不受法律保护。
-
抚养权归谁?同居孩子的抚养问题
220人看过
-
母亲放弃抚养孩子孩子的抚养权归谁
324人看过
-
孩子的监护权归谁抚养
206人看过
-
男孩2岁归谁抚养 两周岁以上的孩子抚养权归谁
276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归谁:未领结婚证的家长
276人看过
-
抚养权归谁就是谁的孩子吗
316人看过
领养,就是将他人的小孩收为自己的子女,领养的小孩享有和婚生子女一样的权利,领养行为一旦发生法律效力,便产生两个方面的法律效果: 一是在领养人和被领养人之间产生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 二是对被领养人及其生父母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亲... 更多>
-
2岁半孩子抚养权归谁,孩子两个月,孩子抚养权归谁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8就你的问题有两个孩子抚养权归谁这个问题,为你做出以下回答: 至于孩子由谁抚养这得看哪一方的抚养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双方的工作收入以及其他因素等,一般两周岁以下的孩子由女方抚养,十周岁以上的还要听取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孩子,另一方支付抚养费,一般为月收入的20%—30%;至于财产,一般一人一半这样来分割,有过错的一方少分或者不分;无过错一方还可以要求过错
-
哺乳期孩子归谁, 抚养权归谁, 孩子谁的?浙江在线咨询 2022-04-03离婚有两种方式: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写好离婚协议书,离婚双方亲自到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协议离婚。2、起诉离婚。如果有一方不同意离婚或者双方同意离婚但是对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或子女抚养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话,可以起诉到法院离婚。对于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夫妻双方可以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
-
谁有抚养权孩子归谁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18一般来说,未婚子女的监护权归属主要是双方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哪一方抚养,方取得监护权;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需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监护权。从司法实践来看,孩子的年龄和目前与哪一方共同生活对监护权的归属影响很大。具体来说: (1) 两岁以下儿童的监护权,除非母亲有不适合抚养儿童的情况,一般来说,儿童的监护权会判给母亲;(2) 从两岁到八岁的孩子的监护权,法院主要参考平时谁照顾孩子比较多,目
-
离婚后房产车辆归谁所有, 孩子抚养权归谁, 孩子的抚养权归谁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23房产车辆一般均分。孩子抚养权您得到可能性极大,协商不成,到法院起诉解决 3.对2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
-
小孩没领证,抚养权归谁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17应与男方协商,如男女双方未就子女抚养问题协商一致,女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子女由父亲或母亲抚养。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法(民)发<1989>38号)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案件,应首先向双方当事人严肃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并视其违法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民事制裁。但基于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