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期间共同债务的认定有:
1.因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权、债务为共同的债权、债务。在同居期间,借款人只要是为了同居双方的共同利益,目的是为了同居生活的需要并用于同居生活、生产经营,不管是以双方名义还是以一方名义与他人建立的债务关系,均应视为同居期间的共同之债。
2.男女一方在同居前所负的债务,同居后与共同生活无关所负的债务可确认为个人债务。在同居关系期间,一方以个人名义对外所负债务,除非为同居双方共同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否则推定为个人债务。
同居期间一方以个人名义向他人借款,要认定为同居期间双方的共同债务,必须有证据证明借款是用于同居双方的生产、生活。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方面的证据应当由债权人负责提供。
二、同居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是多久
同居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同居债务起诉状怎么写
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2.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3.原告请求被告偿还停运损失的诉讼请求,双方当事人有停运损失欠款的事实;
4.原告应当提供的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的姓名和住址也应当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同居债务如何认定?同居债务怎么收集证据?
171人看过
-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需要提供什么证据
257人看过
-
同居关系如何认定,怎么认定同居关系
239人看过
-
同居关系是否要承担债务
175人看过
-
该如何认定同居关系,同居关系怎么认定
328人看过
-
同居财产如何提供证据
404人看过
-
因婚姻关系被迫离婚,是否需要提供证据?云南在线咨询 2025-01-01离婚诉讼中,如能提供证据证明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将有利于法院作出离婚判决。证据可以包括外遇证据、共有财产证据、对方赌博或吸毒证据,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夫妻感情的事实证据。证据形式包括试听资料、承诺书或保证书、开房记录和聊天记录等书面证据,这些证据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不过,每个证据的证明力存在差异,有些证据在调取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依据目前的案例,当事人通常只能提供聊天记录,但仅凭聊天记录,法院通常不会轻易
-
分居证据是否仅需提供租房合同?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07如果租赁协议中明确记录了当事人夫妇因情感不合而产生分居现象的具体情况,则此份协议可作为有力的证明材料之一。至于起诉离婚所需提供的证据种类,主要还是以证明双方感情已彻底破裂为主,其中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证实对方存在重婚行为或者在婚姻存续期间擅自与他人同居的相关证据; 2. 证明对方曾对家庭成员施加过家庭暴力或者存在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的证据; 3. 证实对方长期沉迷于赌博、吸毒等不
-
-
分居证据如何提供香港在线咨询 2024-04-23用来证明分居的证据主要有:1、一方在外居住的房屋租赁合同;2、双方签订的夫妻分居书面协议,一定是要书面的,口头协议必须对方承认;3、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书面分居文书,最好是用快件性质邮寄,在备注栏里注明“分居”,并且保留邮寄凭证,从邮寄之日起到提起离婚期间属于夫妻分居时间;4、双方来往的书信、电子邮件等能证明双方感情不和分居的事实;5、人证也可以,比如双方都认识的朋友或者亲戚。
-
劳动关系认定程序是怎样的,劳动关系认定需要提供哪些证据证明材料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14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提供职业性的劳动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