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刑事案件了,受害人家属同意私了也要判刑。民事赔偿可以与受害人家属协商处理,积极赔偿取得受害人家属谅解在判刑的时候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根据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受害人家属谅解等这些情形法院在判决的时候可能会宣判缓刑。
犯寻衅滋事罪致人轻伤已经私了还会判刑吗?
1、犯寻衅滋事罪致人轻伤已经私了还有可能会判刑、也有可能不会。
刑事案件和解后会不会判刑,要依据犯罪情节而定,如果情节比较轻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2、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3、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3、刑事案件中自诉案件、公诉案件针对当事人之间的和解,是否还会判刑有不同处理结果。
(1)针对自诉案件,自诉人是原告人,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撤回自诉,决定自诉人是否撤诉的因素之一为,自诉人同被告人达成和解。因此,自诉案件当事人私了,自诉人撤回自诉,不会被判刑。
(2)针对公诉案件,公诉人是原告,公诉人系履行国家职权,不会因为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达成和解,而完全不顾案件事实,不提起公诉。而是,被告人构成刑事犯罪的,公诉人还是会依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还是会依据事实和法院确定被告人是够构成犯罪,是否判刑。只是在被害人与被告人达成和解且对其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寻衅滋事首先是一种无法行为,若是故意殴打他人等的寻衅滋事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检察院可能会以特定公民涉嫌犯了寻衅滋事罪而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案件之后,需要结合相关案件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决定是否判处犯罪者承担刑事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撞人后家属私了还需判刑吗
180人看过
-
责任归属:在撞人事件中如何承担责任?
391人看过
-
责任归属:车撞人后,需要承担全责吗?
448人看过
-
私配药物承担行政责任后是否还要承担民事责任
103人看过
-
家人欠债,家属是否应当承担偿还责任
345人看过
-
私放在押人员的刑事责任需要承担哪些后果?
253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在承担刑事责任后,个人是否还需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24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在被判负刑事责任后,不再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38条规定,受害人或其家属只能就受到的物质损失向刑事被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38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
-
撞死了人,但死者家属出具了谅解书,需承担刑事责任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06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涉嫌交通肇事罪,要根据具体情节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能积极赔偿并得到受害人家属谅解的,可从轻处罚。
-
是否属实,4、交通肇事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外,在保险公司赔付后,是否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7首先,您这个是涉嫌交通肇事罪,那么请问驾驶员当时具体有什么情形呢,只有了解是否真的构成刑事犯罪后,其他的才好开展; 其次,对方是以什么名义主张的赔付金呢?如果构成刑事犯罪的话,那么建议支付对方提出的十万,或者好好跟对方协商,争取获得对方家属谅解,这样有利于后期的定罪量刑。 最后,交通肇事罪是刑事罪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同时这也是人身侵权行为,还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私了过了,还需承担责任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1双方已经达成调解协议,但一方在协议履行阶段反悔,重新向法院起诉,一般这种情况,法院会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协议的约定处理;另一种情况,是在签协议时,由于医院技术水平条件等因素,导致未发现一些损害扩大的事项,那么在确认予以发现时,可以运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规定,重新确立损害数额来进行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