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标争议的受案范围包括什么
商标争议的受案范围包括如下内容:申请停止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损害、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商标权权属纠纷、商标权转让合同纠纷、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复审决定或者裁定的行政案件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以下商标案件:
1.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复审决定或者裁定的行政案件;
2.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有关商标的其他行政行为的案件;
3.商标权权属纠纷案件;
4.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件;
5.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件;
6.商标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
7.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纠纷案件;
8.商标代理合同纠纷案件;
9.申请诉前停止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
10.申请停止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损害责任案件;
11.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案件;
12.申请诉前证据保全案件;
13.其他商标案件。
二、商标专用权的范围有什么
商标专用权的范围如下:
一、以核准注册的商标为限。如果超过核准注册的商标范围使用商标的,将产生不良后果:如果自行改变的商标与核准注册的商标;
导致与注册商标产生明显区别,且同时又标明注册标记,将构成构成冒充注册商标;如果改变了商标导致商标与其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甚至相同的还会构成侵犯他人商标权。
二、以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仅限制在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之内,不得任意改变或者扩大保护范围。
如果超出核定商品范围使用注册商标,将构成冒充注册商标,还可能会构成侵犯他人商标权的行为,会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商标法》第五十六条
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9修正):第七章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第五十六条 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
-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什么行为引发的争议
480人看过
-
受理范围:劳动争议案件
313人看过
-
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不包括什么
355人看过
-
商标诉讼取证书范围包括什么?
144人看过
-
《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包括哪些
194人看过
-
特别决议事项的范围包括什么?
473人看过
-
所以,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包括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标准和执行标准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
-
行政复议法的受案范围包括什,法律怎么规定的青海在线咨询 2023-11-29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
-
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是什么,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案范围的范围包括哪些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06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对法律援助的范围做了规定,各地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做了扩展,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行政、民事类: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发给抚恤费、救济金的;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或者其他人身损害事故的受害人,追索医疗费用和赔偿的法律事项;残疾人、未
-
商标争议诉讼的取证范围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25商标诉讼的取证范围包括: 1、权属证据。该当事人是该权利的拥有者目的在于证明的归属。 2、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比如,被告的促销宣传材料、被告的产品样品或照片、被告的产品销售合同等等。 3、损害赔偿证据。在商标侵权之诉重,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应当提交有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
-
劳动争议的内容包括哪些,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哪些,劳动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02劳动争议的范围,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根据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条规定,劳动争议的范围是: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