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含)以上父母或者子女均已去世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独生子女按照每月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
一、纳税人每月交多少钱的税
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二)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二、赡养费用抵扣个税
关于赡养费用抵扣个税的相关规定,新个税改革后,赡养老人的费用是可以进行专项附加扣除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扣除的额度是不同的。
被赡养的父母必须要在60岁(含)以上,被赡养的老人需要是法定的赡养人,独生子女按照每个月2000元来进行附加专项扣除,一年扣除标准额度为24000元;非独生子女需要与兄弟姐们分摊2000元每个月,每个人一个月最高不能超过1000元,一年不能超过12000元,若是家中有子女三个,三个子女每个月专项扣除额度是不可以超过2000元的,一个子女的扣除不能超过1000元。
三、个税和工资表对不上违法吗
一、个税和工资表对不上是违法的。具体如下:
1、个税申报不能和工资表的数据不一致是不可以的。一般情况,个人所得税是单位统一缴纳的,也就是单位统一从员工工资里扣除个人所得税,到税务部门统一缴纳的;
2、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肯定是申报的数据或者工资表的数据有一方面出现了错误,企业需要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更正错误的数据,使得身边的数据跟工资表的数据一致。
二、“个人所得税”工资和实发工资对不上?4种情形告知你真相!
情形一:扣缴义务人申报出错。
一般工资薪金所得的扣缴义务人是员工任职受雇单位,除非是劳务派遣员工,劳务公司或人力资源公司进行工资发放和个税申报。如果扣缴义务人有意或无意的对员工工资申报错误,就会出现个税对应工资和实发工资不一致。
情形二:企业少报员工工资,以便员工少交个税。
这种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对应的工资就会低于员工实发工资,但是这样处理风险很大,因为现在针对员工工资薪金所得实行的是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而且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薪金是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两个税种一比对,很容易被追查。
情形三:补贴、津贴等的存在造成个税工资和实发工资本身就不同。
企业有时候会发放一些补贴、津贴等,这些有的是需要交税的,有的是不需要交税。
比较常见的不需要缴纳个税的情形:
1、员工收到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会单位就餐,根据实际误餐顿数而领取的误餐费;
2、员工出差期间发生餐费,在标准内领取的差旅费补贴;
3、员工使用公司购买的手机,进行业务活动,通讯费由公司承担,发票也是直接开给公司;或某些地区规定的通讯补贴标准范围内的,不需要扣缴个税;
4、当地规定的交通补贴范围内的,不需要缴纳个税。
比较常见的需要交个税的情形:
1、超过当地标准通讯补贴,交通补贴等需要扣缴个税;
2、住房补贴,防暑降温补贴等补贴津贴是需要扣缴个税;
3、过年过节发放的实物、购物卡等需要扣缴个税;
4、组织员工免费外出旅游等发生的各种费用,需要扣缴个税。
所以,由于有可以不缴纳个税的工资薪金组成部分,也存在某些实物奖励需要缴纳个税,而并没有计入实发工资的情况,所以本质可能出现两者不一致。
情形四:个税申报延迟于实际工资归属期。
个税申报是在实际发放月份,并不是会计计提当月就要进行纳税申报。也就是说员工实际取得工资,才有纳税义务。比如企业是当月计提工资,下月发放并进行纳税申报,那么2月份申报个税工资以及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实际是员工1月付出劳动所取得的。如果在对照两个工资数额的时候,拿工资单上注明的1月份的实际工资(实际是2月份取得)和1月份的个税工资进行对比,这就错了,因为1月份的个税工资实际对应的是上年12月份的实发工资;和工资单上1月份的实发工资对应的应该是2月份个税工资。站在全年来看,个税一年工资实际是上年12月份到本年11月份对应的工资单上的实发工资。
三、不交个人所得税的处罚标准如下:
1、税务机关依法发出追缴通知书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
2、五年内因逃税受到刑事处罚,或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纳税人逃避纳税额大,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如下:
1、子女教育一般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扣除,父母可选择由其中一人作百分之一百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各按百分之五十进行扣除;
2、属于继续教育学历的,按每月400元进行定额扣除;如果是职业资格教育的,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3600元进行定额的扣除;
3、在实际发生房屋贷款利息的年度,按每月1000元标准进行定额扣除;
4、住房可按城市的不同,分别可按照1500元、1100元、800元三个标准进行定额扣除;
5、大病医疗个人负担如果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则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清缴时,在80000元的限额内根据实际进行实扣;
6、年满60周岁父母,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如赡养人是独生子女的,可按每月20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扣除;如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可超过每月1000元。
综上所述,个税和工资表对不上是违法的。个税申报不能和工资表的数据不一致是不可以的,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肯定是申报的数据或者工资表的数据有一方面出现了错误,企业需要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更正错误的数据,使得身边的数据跟工资表的数据一致。
-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是一个老人2000吗
209人看过
-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优惠政策和效益分析
396人看过
-
赡养老人能不能报专项附加扣除?
325人看过
-
2021纳税人如何享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161人看过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的赡养老人扣除被赡养人需年满几周岁
122人看过
-
老人赡养附加扣除政策的效益分析
194人看过
如何界定独生子女: 1、一对夫妻依法生育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 2、再婚夫妻双方再婚前依法累计只生育(包括收养)一个子女,再婚后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但不再生育的; 3、夫妻生育的第一个子女死亡后,又生育了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 4、夫妻依法... 更多>
-
奶奶能否享受个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河北在线咨询 2024-12-22根据您的祖母完全有权利对她的子女或无法承担赡养费用的前提下,她可以要求您对她的赡养承担责任。在法律上,被赡养人通常指年龄超过六十周岁的父母长辈,包括已离世或无法提供经济支持的年满六十周岁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此外,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负有经济责任的孙子及外祖子女,也应对他们各自已故或无法承担赡养责任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 《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二十
-
属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不属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江西在线咨询 2021-10-22个人所得税特别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儿童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特别扣除。由此可见,中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特别追加扣除采用正向列举的方法,即只要不属于明确列举的扣除,就必须缴纳。
-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个税扣除指定分摊协议书怎么写?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25新税法子女约定分摊协议书赡养老人专项附加个税扣除约定分摊协议书被赡养人:(父亲)赡养人:(儿子)、(女儿)根据新个税法规定,非独生子女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需拟定分摊协议,现针对此规定做出如下约定::分摊比例50%,抵扣金额额度1000元,:分摊比例50%,抵扣金额额度1000元。本协议一经签订后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允许变更,如需变更须在下一纳税年度在此进行指定。协议书指定分摊年度为_______年度。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扣除被赡养人需年满几周岁湖南在线咨询 2021-10-2560岁。纳税人赡养一人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费,统一按以下标准定额扣除:(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按每月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分配每月2000元扣除额,每人分配额不得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平均分配或约定分配,也可以由赡养人指定分配。约定或指定分配的,必须签订书面分配协议,指定分配优先于约定分配。具体的分配方式和金额在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赡养人是指60岁以上的
-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措施的相关问题江苏在线咨询 2024-12-26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7章第23条规定,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纳税人的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或其他法定赡养人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但赡养岳父岳母或公婆的费用不可以享受该扣除。 被赡养人中的年满60岁的父母,仅指纳税人的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或其他法定赡养人。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主体包括负有赡养义务的所有子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