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个人信息触犯刑法,有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罚是什么
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上述的规定从重处罚。
3、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我国相关的法律对此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一旦触犯这种行为的将会被处以严厉的处罚,这个最终的处罚决定与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情节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的恶劣影响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
侵犯个人信息泄露是否构成刑事责任
376人看过
-
多少人的信息被泄露?是否构成犯罪?
404人看过
-
泄露个人信息侵犯了自然人哪个权
254人看过
-
房产商涉嫌个人信息泄露是否构成犯罪
253人看过
-
个人信息泄露贷款怎么办,个人信息泄露如何维权
206人看过
-
违法行为:泄露他人信息
384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能否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08作为公民,您的个人信息具有强烈的隐私性质,我们强烈反对您随意披露给其他人。若您有此行为,必将触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根据相关法规,国家机关或重要行业的从业者,如果违反国家规定,将他们在执行职务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取到的公民个人信息,未经许可地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处罚。此外,如果通过盗窃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取了上述信息,
-
私自泄露债务人信息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广西在线咨询 2024-11-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将会受到处罚: 1.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2.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4.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 5.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6.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
-
公安机关中哪些行为构成泄露个人信息罪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081、派出所泄露个人信息,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从重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
-
个人信息泄露侵犯哪方权利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081、泄露个人信息侵犯了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还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
-
侵犯隐私权能泄露个人信息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3-07-26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