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是怎么规定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5-15 15:04:55 162 人看过

(1)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真实意思表示,该行为就不算是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不等于法律行为。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两个或数个意思表示;实践性法律行为的成立,除了意思表示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

(3)单方、诺成性法律行为的成立,意思表示等于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4日 20:3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何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024-04-18
    358人看过
  • 特定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
    要约是特定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要约人必须使接收要约的相对方能够明白是谁发出了要约以便作出承诺。因此,发出要约的人必须能够确定,必须能够特定化。虽然合同双方都可以作为要约人,但作为要约人的必须是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不论是自然人或者是法人,只要是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要约人。如果是代理人,必须取得本人的授权,还必须说明谁是被代理人。作为要约人只要能够特定即可,并不一定需要说明要约人的具体情况,也不一定需要知道他究竟是谁。一个要约,如果处于能够被承诺的状态就可以,不需要一切情况都清清楚楚。如自动售货机,消费者不需要了解究竟是哪家公司安置,谁是真正的要约人。只要投入货币,作出承诺,便会完成交易。
    2023-06-04
    314人看过
  •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上述两者的本质区别所在。(1)前者法律直接规定其行为后果,后者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引起法律后果;(2)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发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区别: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
    2023-05-01
    339人看过
  • 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成立时间是不同的,是否相同
    就法律行为的成立而言,如果是无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则以意思表示的发出为成立;如果是单方法律行为,则以意思表示的到达为成立;如果为双方或多方行为,则以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合致为成立。而且,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其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例如,当事人可以约定以公证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对一些特殊的行为,如要物行为,则根据法律的规定,不仅需要意思表示的一致,当事人之间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实际交付行为才能导致法律行为成立。而意思表示的成立通常以意思表示的发出为成立条件。民法典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八条【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
    2023-08-06
    375人看过
  • 在法律层面上什么是意思表示的关键要素
    一、在法律层面上什么是意思表示的关键要素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例如签名。b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思及效果意思。二、意思表示的形式是什么1.明示形式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明示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口头形式。即以对话的形式所进行的意思表示,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
    2023-12-10
    278人看过
  • 意思表示具有的法律效果
    1、拘束力。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订立合同的要约,相对人即产生承诺权,表意人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人占有该物即不构成非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行为。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2、拘束力的发生。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时发生,事关表意人对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非对话意思表示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一、什么是意思表示解释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指行为人欲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在的行为。简
    2023-04-04
    318人看过
  • 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
    一、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意思自治又叫合同自愿或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指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合同能完全体现当事人自己的意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自愿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确认民事主体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基于意思自治原则,法律制度赋予并且保障每个民事主体都具有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民事法律行为,特别是合同行为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民法典》第五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二、合同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有什么意思自治的核心是当事人的自治,是自由实现的主要法律形式。民事立法对意思自治的规定体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即用共同规则的形式,预先为民事者设定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以规范民事者的自由民事行为。二是为民事者自
    2024-01-06
    228人看过
  • 2024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吗
    一、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吗可以的,但是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行为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该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才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二、意思表示什么时候生效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3、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4、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中华人
    2023-11-28
    418人看过
  • 有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吗
    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明示形式是民事立法确认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形式。和“默示形式”相对。所谓明示形式就是行为人用积极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表达其内部意思于外部,具体包括用言语进行表达内心意思的口头形式;用文字表达内心意思的书面形式及其他形式,所谓其他形式具体可表现为视听资料形式和须经特定主管机关履行特定手续的特殊书面形式,诸如公证、审核批准、登记等。《民法典》第一百四十条【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第一百四十一条【意思表示的撤回】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第一百四十二条【意思表示的解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2023-04-17
    488人看过
  • 以虚假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具有效
    以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具有效力。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4、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三、哪些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是绝对无效的法律行为,无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出行为能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如遗嘱、授权等行为。2、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由于双方都没有发生该法律效果的真是意思,故为
    2023-08-03
    120人看过
  • 法律行为与意思自治原则的相互联系
    一、法律行为与意思自治原则的相互联系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石,其在民法体系中的体现多种多样。1.在民事立法层面,意思自治原则确保个体能够在国家预设的规范下自由决定行为模式,这不仅赋予了民事者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也加强了其选择的有效性。例如,法律会排除不正当障碍,以保障个体行为的自由进行。2.意思自治原则还把个体的自由意志上升为受国家保护的权利,确保在具体民事活动中,如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个体的自由不受侵犯。二、意思自治在民法各领域的表现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1.在所有权领域,它保障了财产所有者依法处分其财产的自由;2.在契约领域,体现为契约内容、形式、对象的选择自由;3.在婚姻家庭及继承领域,表现为婚姻和离婚的自由,以及制定遗嘱的权利;4.在民事责任方面,则强调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特别是在合同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尤为重要,它确立了合同自由的基
    2024-01-15
    112人看过
  •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怎么办
    关于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虚假表示。亦被称为真实保留,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主体实际上所保留的真实本意与其表达出的意思并不相符合,其意图表明的并非真实的内心想法。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行为人明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并不是真正的意图,却仍然坚持这样做;其次,伪装表示。这种表达方式通常涉及到表意人和相对人之间的串通合谋,而非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例如,当债务人为了躲避债务与友人相互约定制作虚假债权或者进行虚假的财产转让;再者,隐藏行为。这种行为模式是指表意人在做出虚假的意思表示之后,其真实的意思表示却产生了其他的法律效力;此外,错误。这是指表意人在表达意思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或者长期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导致其内在的真实意思与外在的表现行为存在差异;最后,误传。这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因为传达人或传递机构的失误而出现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
    2024-08-09
    315人看过
  • 意思表示的解释分为几类
    一、意思表示的解释分为几类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的要素有哪些1、内心意思。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1)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2)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3)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2、表示行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1)明示;(2)推定方式(以行为表明内心意思);(3)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心意思);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1)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2)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
    2023-04-12
    243人看过
  • 表见代理关系认定的法律思考
    不管是传统民事案件还是商事案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某人的某种行为是其本人行为、代表他人的行为还是代表某单位的行为?某人实施某种民事行为是由他本人承担民事责任还是他所从属的某单位承担责任?审判实务中处理这类问题,应当坚持既注重维护社会生活中动的安全,保护善意相对人利益,又注意社会生活中静的安全,兼顾被代理人利益的原则。认定构成表见代理,须以被代理人的行为与权利外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牵连性为前提。这就要求相对人承担相应的谨慎义务,并将其作为认定相对人是否构成善意的事由之一。(一)表见事实(权利外观)的认定所谓表见事实(又称权利外观),是指有一定的事实足以使相对人信赖代理权的存在。构成表见事实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信赖主体的特定性,即必须是相对人而不是其他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二是事实与本人的关联性,即无权代理人因与本人存在有事实或法律上的联系,导致无权代理人具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表或假
    2023-06-09
    410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民事法律行为是意思和意思表示的统一吗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1-23
      意思是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间志和愿望: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这种意志和愿望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 民事法律行为就是这二者的统一,这是因为: 其一、如果行为人仅有意思而没有以一定的行为表示出来,是不会发重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 其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以他的真实意思为基础。行为人所为的行为,必须是他的真实愿望,如果他的意思表示不是出于真实意志; 那么这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会受到影响,意思表示构成了民
    •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各有哪些法律规定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8
      事实行为,“法律行为”的对称。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不直接决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不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机关在管理中,除作出具有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外,其活动大部分属于事实行为,如做出决定前的材料准备行为,作出决定后的实际执行行为等。按其与行政行为的相关性划分,事实行为可分为程序性行为和非程序性行为;前者与行政行为紧密相联,对行政行为的产生过程和实施过程具有重大影响,常为行政程序法所规范,违法的可
    • 法定继承意思表示是怎样的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19
      1,当事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其他身份证明; 2,代理人代为申请的,须提供有效的委托公证书及委托人、代理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其他身份证明; 3,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注销户口证明; 4,遗产的所有权证明及财产清单; 5,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的亲属关系证明。如系第二顺序法定继承,则还应提供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亲属关系证明; 6,法定继承人已死亡的,需提交其
    •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11
      1、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意思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意思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 无相对人意思表示法律规定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0-24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没有相对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遗嘱。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表示完成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遵照其规定。比如遗嘱自遗嘱人死亡时生效,悬赏广告自报社刊登时生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