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是怎么规定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5-15 15:04:55
162 人看过
(1)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真实意思表示,该行为就不算是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不等于法律行为。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两个或数个意思表示;实践性法律行为的成立,除了意思表示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
(3)单方、诺成性法律行为的成立,意思表示等于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有什么关系?
59人看过
-
意思表示行为的意思
134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是不是意思和意思表示的统一
451人看过
-
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的实质要件
106人看过
-
合同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吗?
426人看过
-
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形式
219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民事法律行为是意思和意思表示的统一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1-23意思是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间志和愿望: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这种意志和愿望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 民事法律行为就是这二者的统一,这是因为: 其一、如果行为人仅有意思而没有以一定的行为表示出来,是不会发重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 其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以他的真实意思为基础。行为人所为的行为,必须是他的真实愿望,如果他的意思表示不是出于真实意志; 那么这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会受到影响,意思表示构成了民
-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各有哪些法律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8事实行为,“法律行为”的对称。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不直接决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不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机关在管理中,除作出具有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外,其活动大部分属于事实行为,如做出决定前的材料准备行为,作出决定后的实际执行行为等。按其与行政行为的相关性划分,事实行为可分为程序性行为和非程序性行为;前者与行政行为紧密相联,对行政行为的产生过程和实施过程具有重大影响,常为行政程序法所规范,违法的可
-
法定继承意思表示是怎样的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191,当事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其他身份证明; 2,代理人代为申请的,须提供有效的委托公证书及委托人、代理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其他身份证明; 3,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注销户口证明; 4,遗产的所有权证明及财产清单; 5,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的亲属关系证明。如系第二顺序法定继承,则还应提供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亲属关系证明; 6,法定继承人已死亡的,需提交其
-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111、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意思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意思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
无相对人意思表示法律规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0-24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没有相对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遗嘱。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表示完成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遵照其规定。比如遗嘱自遗嘱人死亡时生效,悬赏广告自报社刊登时生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