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的行使有很多种方式,需要考虑多重因素综合选择。探望子女一般有哪些方式?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民法典对于子女探望有什么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行使探视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具体如何行使探望权,需要根据个案的情况来分析确定。探望既包括直接见面、短期共同生活;也包括互通电话等。探望子女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到直接抚养孩子一方家中或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第二种是在确定的探望时间内领走孩子并按时送回。子女的年龄是选择探望方式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对于两三周岁以下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智力等方面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若选择接走孩子再送回的探望方式,可能会因环境经常变化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年龄段采用第一种探望方式较为适宜。(二)三周岁至八周岁以下的儿童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较于幼儿有所增强,两种探望方式均可适用。但该阶段的儿童尚无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在具体探望问题上很难表达其真实的意思,较容易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实行何种探望方式,可适当征求子女的意见。(三)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虽然是限制民事行为能人,但他们已具备了相对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因此,在决定探望方式和具体问题时,应询问子女的意见并征得其同意。除了子女年龄,对于父母而言,居住地点、工作性质、身体精神的健康状况、个人品德等具体情况都是影响探望方式确定的重要因素,法院在审理探望相关的案件时,也需要视双方父母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判断。探望权是父母的法定权利,但行使应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最高原则,在决定以何种方式探望子女时,既应考虑到父母工作和生活的便捷,也应考虑到子女的需求与利益。父母子女关系受法律保护,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权探望孩子,制定探望规则时需要关注探望方式、探望时间等细节。点击离婚知识,了解更多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n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n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离婚后探望子女法律规定,离婚后探望子女的方式
405人看过
-
夫妻离婚后一方可以放弃子女探望权吗
281人看过
-
如何应对离婚对孩子探望权的限制
352人看过
-
离婚时子女探望不了如何处理
221人看过
-
如何处理离婚后对方阻止探望子女的问题
310人看过
-
离婚后如何处理对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情况?
484人看过
-
后的夫妻对子女的探望权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8离婚后夫妻对子女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
夫妻离婚后如何向子女探望湖南在线咨询 2022-05-28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3、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
夫妻离婚子女探望权归谁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06法院审理后认为,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父母离婚后,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义务,双方随一方生活时,另一方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间接扶养方在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或者是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另一方实现探望权,那么有探望权的一方可通过向人民法院起
-
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无法探望子女应怎么处理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1《民法典》规定离婚后,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无法探望子女,可以起诉,要求对方履行协助义务。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探望孩子,这是法定的权利,探望的时间以及方式由双方共同决定。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
-
夫妻离婚探望孩子的法律规定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20离婚后可以起诉探视小孩,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