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2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一、欠信用卡多少钱就要立案?
信用卡欠款超过一万以上,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会立案。法律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根据规定,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二、信用卡诈骗金额一万要判刑多久
信用卡诈骗罪1万具体量刑要根据实施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严重程度确定,诈骗一万属于数额较大,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恶意欠款不还的定罪标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恶意欠款不还的量刑标准,也就是信用卡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其具体量刑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
假冒商标罪涉案金额20万保释需要多少钱
365人看过
-
同一案件涉及20万多诈骗金额,如何进行处罚?
496人看过
-
赌博涉案金额20万会不会判刑
295人看过
-
受贿20万判多少罚金
296人看过
-
涉案金额16万诈骗罪量刑多少
244人看过
-
合同诈骗案判刑多少年20万元涉案金额可以缓刑吗?
399人看过
-
到期后,涉案金额1万元,一般判涉案金额多少的罚款?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19涉案金额一万元,法院根据案件性质、社会影响决定罚金,数额不确定。《刑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等原因缴纳确实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
诈骗案涉案金额20万如何处罚的呢?福建在线咨询 2023-04-03一般量刑在3年左右,量刑问题根据是否构成什么犯罪,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认罪态度、是否具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等因素确定。建议及时委托律师担任辩护人,会见在押人,收集有利的证据材料,依法辩护,寻找法定或者酌定从轻、减轻的情节,争取从轻、减轻处罚的最好结果。涉嫌刑事案件,判决生效前只有律师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家属可以考虑委托律师到看守所会
-
-
法律中涉案金额20万会有哪些处罚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31涉案金额20万怎么判刑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建议可以委托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刑事辩护、按排律师会见、代为申诉、检举、控告、取保候审、阅卷、跟进案件进展等;工作一般处3年以下
-
诈骗案涉及金额为20万,会判多久?湖北在线咨询 2021-09-30诈骗20多万属于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