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避免工资下调引发的纠纷?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5 18:45:58 154 人看过

实践当中,因工资下调引发的纠纷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占有一定比例。

因员工业绩不好和企业经营业绩欠佳而下调工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棘手问题。那么,该如何操作工资下调工作且又能避免因此与员工发生争执呢?企业在操作工资下调工作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一、在工资体系中应设计工资下调款项

很多企业都发生过类似上期案例中的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情况下,工资应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企业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因此,在应制定劳动合同及工资体系时考虑到工资下调的情况,并要注意下列事项:

在劳动合同书中应明确该岗位的工资标准,明确该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明确该地区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当地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来支付员工的工资或生活费。如:企业在裁员时、待岗时发放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工资水平或生活费水平,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如果企业未写明能不能够调整工资或工资体系,考核体系中未明确能否升降工资,企业是不能够随便降低员工工资的。如前些时候发生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就是因为企业在劳动合同书中及工资体系中未写进该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发给员工待岗期间最低生活费时与员工产生劳动争议。

完善工资的下降机制与工资上调机制一样重要。工资体系是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如岗位工资,员工试用期满后,岗位工资相对固定下来,对于不胜任工作的可变更岗位,同时岗位工资也随岗位变动而变动。又如:技能工资的变动,经过考核,若员工不能够胜任该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或培训后仍不能够胜任工作的可降低技能工资水平,等等。这些都应该在工资体系中明确,并注意与考核管理的衔接。

考核体系要跟上企业管理的需要,跟上工资体系的需要。如:对员工定期考核、定期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明确在培训中的工资待遇,对于考核培训后仍不合格者的处理办法要规定出来。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的奖励制度也要同时规定出来。

二、保存考核的原始记录

上期案例中,企业的部门经理在一些方面处理不当。部门经理是不能够随便更改员工的月工资水平的,他只有上报权,部门经理不能够降低员工的工资,企业工资升降是有时间或周期的,不能够说改就改。

实践中,处理工资下调这类问题应本着先教育、培训,无效后再调整工资。要有考核的原始记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为依托来处理企业的日常工作,并注重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因为任何劳动争议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要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工资规定、考核规定等来处理员工问题。

部门经理对下属不满意,应按企业的规定、要求来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消除员工对部门经理的不满。如果发现部门经理在打击报复,企业应有一套申诉机制解决员工的不满。应提高部门经理的管理意识及人力资源管理中处理劳动关系的技能水平。

作为部门经理,应在工作中及时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作好员工的思想工作,重申公司对不胜任工作人员的处理规定,使员工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给出一定的纠正错误的时间,以发挥考核管理制度的作用。

三、事先说明下调的理由

有人认为:用人单位要想在工资下调工作中,避免与员工发生争执,应向职工说明工资下调的原因。

用人单位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都会约定员工的工资。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员工的工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在某些时候会出现员工工资下调的情况。例如: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景气,员工的能力不能给用人单位带来较好的业绩等,都会导致调岗调薪。这时,用人单位就应该把工资下调的原因向员工予以说明。如果用人单位不说明工资下调的原因就下调工资,或先下调再来说明其原因,都很有可能使员工对单位的满意度下降,引发不必要的争执。

也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应承担工资下调的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在说明工资下调的原因后,应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使员工知道用人单位不是滥用权力来调低员工工资。这样,员工对用人单位调整工资的态度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此外,用人单位下调员工工资,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原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这时,用人单位不能单方面确定工资下调的标准,而应遵循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与员工就工资下调的标准进行协调变更,这也体现了双方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从上期案例可以看出,北京某公司先将小肖的工资下调后,再说明其下调的原因,并且也没提供相应的证据,更没与小肖就工资下调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这样做只能使矛盾激化。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8日 08: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工资相关文章
  • 企业如何避免应收欠款纠纷
    1、提高认识,坚定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决心。良性的资产循环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资产变现困难形成大量不能按期偿还的应收账款,已逐渐成为企业破产最常见的原因,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银行商业化运作的逐步到位,这种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不良应收账款不仅能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而且会危及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鉴于这种情况,企业要提高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科学认识,把不良应收账款控制到最低水平。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制度保证体系。一是要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即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建设单位才能达到可以垫资的信用标准和条件。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建设单位付款方式、归还办法、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三是要建立应收账款的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要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并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指标和业绩及离任审计的考核指标。五是要建立应收账款
    2023-04-16
    465人看过
  • 企业如何避免应收欠款纠纷
    1、提高认识,坚定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决心。良性的资产循环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资产变现困难形成大量不能按期偿还的应收账款,已逐渐成为企业破产最常见的原因,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银行商业化运作的逐步到位,这种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不良应收账款不仅能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而且会危及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鉴于这种情况,企业要提高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科学认识,把不良应收账款控制到最低水平。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制度保证体系。一是要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即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建设单位才能达到可以垫资的信用标准和条件。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建设单位付款方式、归还办法、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三是要建立应收账款的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要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并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指标和业绩及离任审计的考核指标。五是要建立应收账款
    2023-04-29
    263人看过
  • 企业应该如何避免专利纠纷
    一、企业应该如何避免专利纠纷?1、商业单位在与供货方签订合同时,应当将有关专利侵权免责条款写入合同中,如在合同中增加“假如商业单位因出售由供货方供给的产品而导致专利侵权的,由供货方承当悉数职责。”条款。2、假如收到专利权人宣布的专利侵权警告函后,要求专利权人供给相关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布告的专利文件、证明该专利权有效的证明材料以及专利权人的有关依据材料(单位申请专利的,法人证明;个人申请专利的,身份证证件),并立刻通知涉嫌侵权产品的制作单位。3、经剖析专利侵权有可能建立的,除非该产品制作商不仅书面、而且也有经济能力确保出售单位的出售行为一旦构成专利侵权、由其承当悉数的补偿职责,通常情况下出售商最好先行中止出售该涉嫌专利侵权产品。4、商业单位若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确定专利侵权构成的收效判决书、或许办理专利作业的部分(当地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办理局)作出的确定专利侵权构成的已收效的处理决定书,除供货商
    2023-04-29
    366人看过
  • 企业如何避免专利侵权纠纷
    首先,一些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会模仿一些已经受到消费者青睐的知名商品,通过开发相似的功能,以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这样盲目模仿是不行的,可能会引发专利侵权纠纷,而企业一旦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将会面临承担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产品被查封或扣押等不利后果。因此,你公司在研发这款新产品时,应当注意避免盲目地模仿国内外同类产品,以免落入他人的专利权保护范围,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一、企业不管是改进产品功能,还是完全独创地开发新产品,事先都应该进行周密的调查。因此,你公司应当仔细调查是否存在与将要研发的这款新产品相关的专利,如果存在,专利的类型是什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有多大,是否与这款新产品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内容。如果你公司不能独立地全面搜集专利信息,还可以委托专业人士协助进行信息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继续信息,以确定新产品的研发方向。二、企业在研发之前应确定重点研发的技术内容,避免同时进行过多
    2023-02-13
    258人看过
  • 如何避免企业应收账款纠纷
    如何避免应收账款纠纷,如何提高认识,坚定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决心。资产的良性循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量的应收账款由于资产变现困难而无法按时支付,逐渐成为企业破产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逐步实施,这一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良的应收账款不仅会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还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提高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科学认识,将不良应收账款控制在最低水平。一是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即建设单位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达到信用标准和提前还款条件。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建设单位的付款方式、返还方式、返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三是要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指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五是建立应收账款分析制度,分析应收账款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采取措
    2023-05-07
    324人看过
  • 企业应该如何避免专利纠纷
    1、商业单位在与供货方签订合同时,应当将有关专利侵权免责条款写入合同中,如在合同中增加“假如商业单位因出售由供货方供给的产品而导致专利侵权的,由供货方承当悉数职责。”条款。2、假如收到专利权人宣布的专利侵权警告函后,要求专利权人供给相关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布告的专利文件、证明该专利权有效的证明材料以及专利权人的有关依据材料(单位申请专利的,法人证明;个人申请专利的,身份证证件),并立刻通知涉嫌侵权产品的制作单位。3、经剖析专利侵权有可能建立的,除非该产品制作商不仅书面、而且也有经济能力确保出售单位的出售行为一旦构成专利侵权、由其承当悉数的补偿职责,通常情况下出售商最好先行中止出售该涉嫌专利侵权产品。4、商业单位若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确定专利侵权构成的收效判决书、或许办理专利作业的部分(当地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办理局)作出的确定专利侵权构成的已收效的处理决定书,除供货商有新依据供给外,一般情况下,应
    2023-03-01
    384人看过
换一批
#员工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工资
    词条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工资
    相关咨询
    • 企业如何避免劳动纠纷发生?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7
      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一是要树立“先合同、后用工”的劳资观念。合同是通过“君子协定”的方式,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方式先期固定下来,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工具。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严格合同内容、合同签署、用工管理和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性,明确约定员工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在职培训、费用负担及服务期、竞业限制和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
    • 中小企业如何避免劳资纠纷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25
      如何避免劳动纠纷?如果中小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和员工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劳资双方在规定的框架下相处,往往能避免劳资纠纷的发生。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和意见,认为企业不关心员工,个人的工作成绩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肯定,合理化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采纳;工作环境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员工的
    • 如何避免企业劳动纠纷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28
      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一是要树立“先合同、后用工”的劳资观念。合同是通过“君子协定”的方式,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方式先期固定下来,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工具。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严格合同内容、合同签署、用工管理和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性,明确约定员工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在职培训、费用负担及服务期、竞业限制和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
    • 企业如何避免劳动纠纷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21
      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一是要树立“先合同、后用工”的劳资观念。合同是通过“君子协定”的方式,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方式先期固定下来,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工具。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严格合同内容、合同签署、用工管理和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性,明确约定员工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在职培训、费用负担及服务期、竞业限制和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
    • 如何避免劳资纠纷的发生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5
      企业破产、改制和生产经营不善而出现的劳动争议大量产生,涉及职工基本权益的多个方面,如工资报酬、工伤赔偿和职工保险、福利等,而劳动争议涉及企业管理,劳动法偏重职工权益的维护,劳资双方的矛盾尖锐,处理不慎极易造成群访。为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明确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才能建设打造和谐稳定的劳资环境。一、充分发挥群体性劳资纠纷预警防范机制的效能严格按照劳资纠纷预警网络和调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