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体认识错误怎么定罪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5 15:31:05 127 人看过

一、犯罪客体认识错误怎么定罪

客体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犯罪客体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而不是指其对犯罪对象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的客体认识偏差。例如,张三误认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将警察打成重伤。例如,甲误认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将警察打成重伤。在该案例中,张三实际上侵害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公务活动,但是此种情形应根据甲因主观过失而侵犯的客体定罪,即过失致人重伤。由此可见,客体认识错误在刑法的定罪量刑中起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非常错综复杂,具体如下:

1、对于行为人而言,其本身所用手段会产生危害结果,但其误以为不会产生。因行为人本身根本未能认识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因此,不宜认定为故意犯罪;倘若行为人对该危害结果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其因为存在疏忽大意,故应定为过失犯罪;若行为人从根本上不具备任何预见的条件,其本人亦无过失,则应认定为意外事件。

2、对于行为人而言,其主观上想采用能够产生一定危害结果的手段,但因其认识错误实施了根本无法产生危害结果的行为。故行为人具备主观上的犯罪故意、客观上的实施对象,仅因为其所认为的犯罪手段并未实际产生危害。因此应认定为犯罪未遂。

3、对于行为人而言,其所用手段无法产生危害结果,但因其愚昧误以为该手段会产生刑法上的危害后果。比如,行为人采用封建迷信手段烧纸诅咒某人死亡的行为。该种情形下的行为人不具备刑法上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要件,因此,应认定为无罪。

二、什么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和有关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在理论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

包括这样三种情形:一是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行为;二是将无罪行为误认为有罪行为;三是对罪行定性与处罚轻重的误认等。对于认识错误,原则上一般不影响定罪量刑。在我国,具体做出如下处理:

(一)假象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并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了犯罪,不能构成犯罪。

(二)假想的不犯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却误认为不构成犯罪,依法处理。

(三)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的误解: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对其行为触犯了刑法规定的何种罪名,应当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存在不正确的理解,依法处理。

三、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有哪几类

(一)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的错误认识。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三种情况:

1、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

2、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构成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构成犯罪的罪和应处刑罚轻重存在错误的理解。这些情况对其行为构成犯罪与否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并不发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决定其行为性质及刑事责任的有关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事实认识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客体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客观上是否存在被侵犯的客体发生错误认识。它包括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误认为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不存在,或误认为不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存在,或意图侵犯某种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犯罪客体。客体认识错误通常是由于对象认识错误所引起,但该对象的不同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不同。因此,客体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甚至可能影响犯罪的成立。

2、对象认识错误。为了与前述客体认识错误区分开来,这里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对同一客体的不同对象之间的误解,因此,这种对象认识错误又称目的物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不发生影响。

3、行为认识错误。行为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质与否存在错误理解,如假想防卫。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也可能影响犯罪成立。

(2)行为工具(方法)产生不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工具(方法)认识错误可以影响犯罪成立既遂或未遂,也可以影响犯罪成立。

4、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实际联系存在错误认识。一般包括:

(1)未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误认为已发生,对此一般构成犯罪未遂。

(2)已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却误认为未发生或误认为不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对此,不影响成立犯罪既遂。

(3)对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实际发展过程认识错误,对此一般以犯罪既遂论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03日 09:5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意外事件相关文章
  • 什么是犯罪故意中事实认识错误?
    成立犯罪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客观构成事实。如果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构成事实不一致,就是事实认识错误,刑法理论需要判断这种情形还能否认定犯罪故意。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1、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对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分歧。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我国刑法理论采取法定符合说。(1)对象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
    2023-03-06
    321人看过
  • 诈骗罪里的错误认识怎么判?
    一、诈骗罪里的错误认识怎么判一般会根据涉案的数额来判刑;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有哪些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
    2024-01-18
    174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中事实认识错误如何归责
    1、对象认识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质上是一致的情况。(1)这种情形被称为“对象错误”或“具体事实错误”。又称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或者“同类对象错误”。(2)判断对象之间的法律性质是否相同的依据:是否属于同一法律条文(罪状或犯罪构成)的犯罪对象。属于同一条文的对象,因此,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错误。(3)评价(或归责)要点“法定符合说”。2、客体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仅在事实上不一致而且在法律性质上也不一致。(1)这种情形被称为客体错误或抽象事实错误。原因是:既然对象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就不是简单的对象错误,而是涉及社会关系(客体或法益)的错误。(2)评价或归责:①对预定实施的故意罪,成立故意犯罪未遂。因为(认识错误)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未杀死任何人)。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②对因错误而
    2023-03-14
    408人看过
  • 绑架罪的认识错误有哪些
    绑架罪的认识错误是由于对象认识错误所导致绑架人员错误,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话,一般是需要按照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罚的。这在我们国家《刑法》第293条当中,是有非常明确的量刑规定的。《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2024-04-30
    290人看过
  • 法律认识错误
    意外事件
    法律认识错误,也称违法性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受怎样的处罚,有不正确的理解。这种不正确的理解或是由不知法律规定或是由误解法律所引起的。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假想犯罪所谓假想犯罪,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并不构成犯罪,但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即刑法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幻觉犯”。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积极错误。假想犯罪又可分为三种情形:其一,行为人实施了一般违法或违反道德的行为,而误认为是犯罪。比如行为人与现役军人配偶通奸,误以为是犯罪而向司法机关投案,但实际上刑法并没有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其二,行为人实施了某种正当行为而误认为是犯罪。比如行为人把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误认为是犯罪而向司法机关投案。其三,某种行为过去是犯罪,但现行法律不再认为是犯罪。这些情形理应不成立犯罪。因为判断和认定行为性质的依据是法律,而不是行为人对法律的认
    2023-06-11
    305人看过
  • 故意错误认定事实是犯罪吗
    行为故意犯错后,所犯的错误被认定为事实的,会不会构成刑事犯罪,要依据具的情况而定,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构成刑事犯罪。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二条【商检徇私舞弊罪;商检失职罪】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伪造检验结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前款所列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检验的物品不检验,或者延误检验出证、错误出证,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四百一十三条【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人员徇私舞弊,伪造检疫结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前款所列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检疫的检疫物不检疫,或者延误检疫出证、错误出证,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6-14
    298人看过
  •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是什么?
    诈骗罪中,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并非被害人基于任何错误认识,而作出了处分财产的行为,就能够认定行为人成立诈骗罪。一、诈骗罪的判刑范围诈骗,是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诈骗罪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二是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专柜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三是欺骗行为使受骗人陷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二、隐瞒婚姻网恋自愿转账是否犯法隐瞒婚姻网恋自愿转账不犯法。若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通过隐瞒真相或者虚构事实的方式实施行为的,则构成诈骗罪。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以下两类:1、虚构事实;2、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涉嫌诈骗罪;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
    2023-06-22
    322人看过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认识错误
    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指使他人去实行犯罪。区分点在于:教唆犯对实行者没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对实行者有支配作用。可以看出,间接正犯具备了教唆犯的所有要件,并且比教唆犯还多了一个要件:对实行者具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是比教唆犯程度更严重的犯罪形式。从包容评价的思维看,间接正犯的行为能够包容评价教唆犯的行为,间接正犯的故意能够包容评价为教唆犯的故意。例如,甲唆使10岁小孩去实施盗窃。首先,甲具有教唆他人的故意和行为,即具有教唆犯的故意和行为。进一步看,由于小孩没有责任能力,甲对小孩具有支配作用,所以在教唆犯的基础上又符合了间接正犯的要件。教唆犯与间接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有以下情形:(1)以间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产生了教唆的结果。例如,甲误认为乙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诱乙杀人,但乙具有责任能力,按照甲的旨意杀了人。首先,从客观上看,乙有责任能力,甲对乙没有支配作用,
    2023-03-22
    312人看过
  • 客体的共同犯罪从犯如何认定?
    在共同犯罪中所认定为胁从犯的犯罪分子,是指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行为人,包括身体胁迫和精神胁迫。胁从犯也是从犯的一种。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对其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什么是胁从犯及对胁从犯的处罚一、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具体来说,胁从犯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2、在主观上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不实施犯罪的情况下,虽不愿意但仍实施了犯罪行为。3、行为人是因为受他人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二、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的具体适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我国刑法对胁从犯采取必减主义。即对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对胁从犯予以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应按照其犯罪情节具体确定。二、胁迫犯的处罚是什么一、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具体来说,胁从犯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2、在主观上明知自
    2023-03-14
    368人看过
  • 对象认识错误强奸抢劫妻子是否构成犯罪
    对象认识错误强奸抢劫妻子构成犯罪。行为人客观上已经实施了抢劫强奸行为,且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没有认出是妻子,这不影响犯罪事实的成立。一、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哪些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如下:(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1、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2、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3、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4、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023-06-20
    243人看过
  • 拐卖儿童罪侵犯客体的认定
    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所侵犯的重要权益便是儿童的人身自由及人格尊严。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遭受人贩子的绑架,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原本应当拥有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及稳定快乐的生活也随之丧失,无法享受正常的成长环境;综上所述,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侵害,而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尊严更是遭到了极大的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五)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六)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七)造成被拐卖
    2024-07-30
    102人看过
  • 事实认识错误分类
    一、事实认识错误分类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二、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情况有哪些(一)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行为人在行为时,误把甲认为是乙而对其实施杀害行为。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二)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比如,行为人意图盗窃办公室的一般财物,却到值班室将枪支作为一般财物加以盗窃。对于这种错误,只能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
    2023-04-24
    414人看过
  • 盗窃数额认识错误
    犯罪行为人对盗窃数额认识发生错误,不影响盗窃罪定罪,但按照实际盗窃数额决定量刑。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窃数额认定标准1、个人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则会处三年以下拘役、有期徒刑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个人盗窃他人财物“数额巨大”,以30000元至100000元为起点,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个人盗窃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300000元至500000元为起点,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行为人财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法院、检察院,可以根据案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以上数额,确定所在地区执行的数
    2023-08-13
    214人看过
  •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具体表现为什么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一、认识错误怎么定罪(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假想犯罪将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以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2.假想不犯罪将刑法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构成什么罪就承担什么罪的刑事责任。(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1、行为人误以为有可以侵害的客体,但实际上侵害的客体并不存在。如:误将尸体当做活人加以杀害;误将非毒品当作毒品出卖;误将男人当作女人强奸;误将自己的老婆当做别的女人予以强奸;等等。行为人应承担故意犯罪的未遂责任。2、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是这个客体而实际上侵害的是另外一个客体。比如: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意图盗窃一般财物,而实际
    2023-02-26
    137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意外事件是由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非其过错引发的偶然事故。它具有不可预见性,行为人在当时处境下不可能通过合理的注意而预见,完全是行为人自身以外的原因而引起的偶然事件,发生概率极低。... 更多>

    #意外事件
    相关咨询
    • 客体性认识错误求高手!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08
      正确答案是B、对象认识错误。C、工具认识错误。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E、客体认识错误。假想的犯罪的法律认识错误,不选。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要件事实的不正确认识。在刑法理论上,事实错误可以分为:(一)客体错误是指对行为客体的认识错误,例如欲杀张三而杀死李四或者为偷手表而偷得金项链,均属客体错误。客体错误是否阻却故意,应视其错误是同一构成要件还是不同构成要件的错误。如果是同一构成要件的错
    • 认识错误犯罪未遂是怎么规定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29
      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过失犯罪的犯罪事实认识错误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7
      对象错误:甲想杀乙,误认为丙是乙,举枪杀死。(乙不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乙身边的丙打死了。(乙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竞合构成故意杀人罪。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直接认定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过失犯罪也有认识错误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01
      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主要有法律上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两种。法律认识错误,即违法性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行为定性。另外一种是事实认识错误,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客体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行为认识错误和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对行为的定性。
    • 意识到错误放弃犯罪了,对象认识错误犯罪中止承担责任吗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1
      要构成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并且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虽然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但是仍然是需要承担中止的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