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际监护人和法定监护人的区别
1.实际监护人与法定监护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法律地位和依据的不同。
(1)法定监护人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顺序,如未成年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2)实际监护人则是指在生活中实际上对儿童或限制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进行监护职责的人,他们可能并非法律直接规定的监护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承担了监护的责任。
(3)法定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他们负有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职责,同时也有权对被监护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4)实际监护人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承担了监护职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权利和义务可能无法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2.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在变更监护权方面也存在差异。
(1)法定监护人的变更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如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不履行监护职责等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变更。
(2)实际监护人则可能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直接获得监护权,除非通过诉讼等方式证明其实际承担了监护职责并得到了法院的认可。
二、法定监护制度详解
法定监护制度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制度。在我国,法定监护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的监护和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
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首要监护人,如果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则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确定其他监护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
2.对于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其监护人通常也是由法律规定的近亲属或相关组织担任。法定监护制度旨在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监护人需要履行对被监护人的照顾、保护、教育和管理等职责,同时也有权对被监护人的行为进行监督。
4.如果监护人未能履行其职责或侵犯了被监护人的权益,被监护人或其近亲属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并重新确定监护人。
三、事实监护人的法律地位
尽管在我国民法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事实监护人”这一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状况、亲情关系等,实际承担监护职责的人可能并非法律直接规定的监护人。
1.这些实际监护人虽然未获得法律上的正式认定,但他们在事实上履行了监护职责,对被监护人进行了照顾、保护和管理。
2.虽然事实监护人在法律上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地位,但他们的存在和贡献不容忽视。
3.在某些情况下,事实监护人甚至可能比法定监护人更能了解被监护人的需求和状况,提供更有效的照顾和保护。
4.社会应当给予事实监护人一定的尊重和认可,并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
什么是法定监护人?什么是实际监护人?
276人看过
-
变更监护人和撤销监护人区别有吗?
132人看过
-
法定监护人和继承人区别有吗
455人看过
-
意定监护人和结婚的区别
83人看过
-
什么叫实际监护人
101人看过
-
怎样算实际监护人
212人看过
-
2022年法定监护人与指定监护人有什么区别四川在线咨询 2022-12-02法定监护人,是基于法律规定而获得的身份。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而指定监护人,定是各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对监护人选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
-
投保人监护人与保险人监护人的区别山东在线咨询 2021-06-13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是:法律上认定的,年龄不满18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即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般为未成年人的父母,但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为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其他人。投保人可以是被保险人,也可以是未成年人在读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组织。由学校、幼儿园为其在读的学生统一投保监护人责任保险时,可出具一张保单来承保。
-
法定监护人变更监护人和终止监护人怎样规定的?河南在线咨询 2021-10-15一、人的变更 监护人不宜继续担任监护人或者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组织的申请,经查明事实,撤销监护人的资格。通过诉讼撤销监护后,原监护人的监护权利被取消,依法应另行确定监护人。所以,撤销监护并不意味着被监护人不再需要监护,而是撤换新的监护人,这实际上是监护人的变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实施意见》第 18条规定:“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
-
未成年监护人监护人的法定监护人是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4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