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人撤销之诉与破产撤销权的问题
2012年民诉法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规定。该制度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其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其地位相当于原告。第三人提起该诉予以救济的程序条件是: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而未参加诉讼;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实务中,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利益动机,在破产程序启动之前,即已与其他主体串通,由他们进行诉讼来“损害”自己的民事权益,达到转移财产的目的。也有些企业是在事后才知道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本可依法提起撤销之诉予以救济,但却因这样正合其心意而故意不提起,致使期限超过六个月,以借助法院裁判实现可撤销行为合法化。由此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当这些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因当时知道原诉讼存在,未参加诉讼系可归责于自身原因,或因知道权益受到损害已超过六个月,已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笔者认为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并不等于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不能行使破产撤销权。因为破产法是以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事件为对象,依据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属特别法。这就决定了其与普通民诉法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有一系列与之不同的特殊规则,在处理破产案件时该特殊规则应处于优先适用的地位。而破产撤销权是该特殊规则之一,其设置目的就在于否认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法定期间内不当处分自己财产的违法行为,保全其责任财产,维护全体债权人的整体利益。对此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出于恶意而致其财产被法院错误生效裁判处置给他人的或其他类似情形的行为,管理人完全可以依据破产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请求法院对该错误裁判予以撤销,而不受民诉法第三人撤销之诉规则限制。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破产撤销权的问题
根据破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破产申请受理后管理人要求债务人的出资人缴纳出资不受出资期限限制。换言之,出资期限尚未届满的按期限到期对待。但由于2013年公司法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修订为认缴登记制,出资人所认缴的出资在何时缴清相关法律均未作时间限制,应属于公司自治内容和股东的权利。因此在一些公司章程中便出现了遥遥无期或期限约定不明的出资。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倘若公司破产,该出资人的出资应何时缴纳呢?
众所周知,出资是股东法定义务。该出资既是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的根据,也是构成公司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司进入破产程序时该财产又是债务人对其债权人承担债务的责任财产,要是此时出资人因出资期限未到而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债务人的清偿能力必然会削弱,债权人的利益也因此而得不到充分保护。对此破产法第三十五条就该问题的处理作出了明确回应,为实现债务人财产的完整性和保护债权人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保障。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认缴登记制下法律取消出资期限限制并非取消出资人的出资义务。破产申请受理后将出资人的无期限限制或期限约定不明的出资,均参照破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作同样处理即视为出资到期也并无不妥。因为破产程序的终极性和特殊性等规则具有限制出资人自行决定缴纳出资期限权利的效力,并同时决定了即使其无期限限制的出资是依据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而作出,也必须视同到期,期限约定不明的也不例外,这符合破产法第三十五条立法原意。故管理人催缴时出资人应无条件缴纳所认缴的出资。
三、债务人曾作为申请执行人案件的执行回转
债务人曾作为被执行人,因错误执行应当执行回转的财产依法应属于债务人;反之亦然,债务人曾作为申请执行人,因错误执行应当执行回转的财产也理应属于该案件的被执行人。根据破产法规定,进入破产程序后包括执行回转的民事执行程序应当中止,其遗留问题由破产法律调整。在破产实务中前者受关注度高,且有直接的明确法律规定,而后者却与之相反,有关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使后者获得妥当的法律适用呢?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以下简称《规定》)第二条第(四)项规定,并运用民商事法律的文义解释方法,对破产法律相关条文内容进行阐释来加以解决。如破产法第三十八条中的“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及《规定》有关条文中的“债务人占有的他人财产”等规定,应当包括后者执行回转的债务人应退未退的财产。如此解释既符合破产法律相关规定本意,又为处理后者执行回转所引发的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纷争找到了依据。
然而,具体处理时还应结合该财产是否被债务人转让等情况而区分作出:如该财产仍被管理人接管着,依据破产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原权利人可通过其取回;如该财产被违法转让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已善意取得致原权利人无法取回的,依据《规定》第三十条处理;如该财产被违法转让给第三人,但被原权利人依法追回的,对因第三人已支付对价而产生的债务,依据《规定》第三十一条处理;如该财产毁损、灭失而获得的保险金等,依据《规定》第三十二条处理;如该财产不当转让或造成该财产毁损、灭失是管理人或相关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其损害产生的债务,依据《规定》第三十三条处理。
-
新破产法框架下国有企业破产机制问题研究
273人看过
-
破产法律制度:梳理企业破产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371人看过
-
企业破产劳动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研究
174人看过
-
破产企业财产分配顺序的若干法律问题
491人看过
-
破产法立法与执法问题研究之二:对破产企业涉讼案件的处理
398人看过
-
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新问题
182人看过
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当负债达到或超过所占有的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的企业行为。 企业破产条件为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规定清理债务。... 更多>
-
企业破产的新问题在哪些方面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081、复杂的控制关系为关联企业转移、隐匿资产提供空间 关联企业的控制管理日趋一体化,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发展到所谓的资金调度一体化。由于关联企业内部复杂、多重的控制关系,使关联企业的资产转移、资金调度隐蔽且极不规范,这为关联企业转移、隐匿资产,欺诈破产,逃避债务提供了空间,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债权人之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关联债务、担保充斥,给资产清理带来困难 关联债务、担保问题突
-
破产法与企业改制的问题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24根据刑法 第二十条对破产法与企业改制规定企业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合同,或者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对方当事人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施行时尚未审结的企业破产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710号 第二条清算组在企业破产法施行前未通知或者答复未履行完毕合同的对方当事人解除或者继续
-
破产案件由什么法院管辖, 企业破产案件的管辖应当如何确定主体问题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条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3号)也有规定:第一条企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债务人住所地指债务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债务人无办事机构的,由其注册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条基层人民法院一般管辖县、县级市或者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企业的破产案件;中级人民法院一般管辖地
-
企业破产前变更法人的问题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06目前企业破产往往是“破并结合”,企业没有宣告破产之前就得由政府指定一兼并或收购主体,各级法院更是把这一条作为受理案件的前提。不难看出,企业破产操作不规范问题十分严重,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其中破产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界定破产时间《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的时间没有明确的界定,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客观上使债权人的损失被人为地扩大了。一般债权人(银行除外
-
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财产清偿问题的规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29(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