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违法犯罪行为判处死刑,死刑执行方式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2-04 10:31:52
129 人看过
一、哪些违法犯罪行为判处死刑
死刑只适用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例如故意杀人造成被害人死亡、危害国家安全,情节特别恶劣等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死刑执行方式
我国的死刑除死刑立即执行外,还包括死刑缓期执行: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指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给予两年的缓期,这就是刑法中所称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
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5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经法医确认,通知家属领回尸体,自行火化。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刑法》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所以如果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可以执行死刑,不需要立即执行的,缓期2年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n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死刑犯执行死刑在什么地方,对死刑犯执行死刑方式有哪些
464人看过
-
死刑判处哪些刑种?执行死刑的方法有哪些
206人看过
-
行为人犯了什么罪才会判死刑,死刑执行方式是怎样的
353人看过
-
什么是死刑?执行死刑有哪些方式?
462人看过
-
立即执行死刑的犯罪行为是哪些?
479人看过
-
判处死刑的多久会执行,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什么
391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死刑哪些法律规定执行死刑方式有哪些广西在线咨询 2023-10-17在我国执行死刑方式两种,即枪决和注射。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
-
为哪些行刑前捆梆死刑犯判处死刑的罪名有哪些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06防止逃跑,取决于死刑的执行方式。 可以将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现在只有少数的中院(昆明中院、上海的两个中院、太原中院、佛山中院等)具备了执行注射死刑的能力。尤其是太原中院,明确宣布放弃枪决的,这些中院不用罪犯选都是执行注射。 二、其他没有条件的中院,无论罪犯申不申请都是执行枪决。所以最主要的还是看原判中院有否能力、条件执行注射。许多中院不愿意执行注射的原因在于:执行成本大。执行一个注射死刑,必须
-
因为XX死刑立即执行是哪些罪才会判哪些罪判死刑立即执行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27死刑执行的方法有哪些 1、关于执行死刑的方法,《刑事诉讼法》第条第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枪决”是用枪弹射击罪犯致其死亡的执行死刑的方法,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行刑方法;“注射”是指通过注射致命性药物使罪犯死亡的执行方法,是996年月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新设立的一种行刑方法。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具有执行方便、痛苦小、死亡迅速等特点,是更为人道、先进、文明的执行死刑方法。至于立法中
-
中国死刑执行方式有哪些, 现在的死刑是怎么执行的, 有哪些执行方式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04中国死刑的执行方式有枪决和注射两种方式,现阶段采用注射死刑的比例越来越高。《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死刑
-
死刑属于什么刑,执行死刑的方式有哪些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10死刑,又被称为生命刑或者极刑,是主刑的一种。关于执行死刑的方法,《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枪决”是用枪弹射击罪犯致其死亡的执行死刑的方法。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行刑方法;“注射”是指通过注射致命性药物使罪犯死亡的执行方法,是1996年月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新设立的一种行刑方法。采用枪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