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可能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冒用他人名义取款算是什么罪
冒用他人存折取款的行为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银行卡u盾判几年判得出
银行卡盾买卖是违法的,其属于银行卡的附属产品,判刑和量刑幅度与非法出售信用卡一致。
1、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2、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三、套现可能涉及哪些罪名
套现可能会涉及信用卡诈骗罪。我国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
银行卡被人拿去诈骗判刑吗
382人看过
-
行为人倒卖银行卡判刑么?
179人看过
-
银行卡倒卖判刑严重吗
69人看过
-
银行卡收了诈骗款会被判诈骗吗
336人看过
-
银行卡被骗做贷款卷入诈骗案,会被判刑吗
138人看过
-
被诈骗导致信用卡逾期被判刑吗?
196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卖银行卡被判刑的是否都是诈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01(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因此卖自己银行卡怎么判刑也有规定,如是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
-
-
涉及网赌导致银行卡被冻结,是否会被判刑?安徽在线咨询 2024-12-17在网络赌博中,如果您使用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且该行为被视为涉嫌参与了赌博罪行,您可能面临被逮捕的风险。赌博罪是指为获取财富利益,组织、煽动或引领他人参与赌博,或者将赌博作为主要职业来源的非法行为。通常情况下,涉及此种违法行为的人员可能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惩罚,并需按照法律程序缴纳相应数额的罚金。 经过司法鉴定,确认相关人员的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则需要依据具体所触及的法律条款,结合犯
-
银行卡倒卖被判刑是如何处罚的?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23对数量没有具体规定,是根据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判定的。倒卖银行卡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最高能判处10年。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
-
倒卖个人银行卡是哪个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23【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 之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