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的区隔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1 10:55:25 411 人看过

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的区别:民事主体指的是依法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民事诉讼主体指的是参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1、审判机关主持审判活动,司法机关领导民事审判活动,这当然是主体;2、当事人,也就是说,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包括诉讼代理人;3、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

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和什么约定的义务

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相关规定如下:

1、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

2、民事权利的内容要通过相应的民事义务表现,民事义务的内容由相应的民事权利限定。在很多情况下,民事主体享有权利的同时,负担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义务。如合同双方当事人一般相互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一方当事人享有合同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约定的合同义务;

3、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一条

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第一百三十二条

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第一百三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八十四条:

原审人民法院审理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对原审被告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再审案件,可以不开庭审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1日 22:0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诉讼法相关文章
  • 民事诉讼一般诉讼主体是指谁
    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原告是指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权益,因而使诉讼成立的人。被告是与原告相对的一方。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是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他人之间正在进行的诉讼的人。一、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规定是什么第三人参加的诉讼有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规定为例,具体如下:《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
    2023-06-24
    200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回避主体是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一、回避方式和程序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
    2023-06-24
    352人看过
  • 仲裁和民事诉讼的主要区别
    民事诉讼是依据民事法规,在所有当事人和律师等工作人员的参与下,双方对各自的权益全力的争取的一种活动。仲裁是诉讼当事人确定放弃争议,双方协商后,由法院作出判定来解决争议。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法律纠纷,但他们有很多不同点。两者区别仲裁与诉讼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1、仲裁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达成仲裁协议,表明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关。而民事诉讼不需要双方协商,只要一方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就会受理。2、是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员。而民事诉讼的审判人员由人民法院决定。3、仲裁实行一审终局制。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实再次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再行起诉、上诉。而民事诉讼可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三个阶段。4、管辖不同。仲裁是协议管辖,而法院诉讼是强制管辖。仲裁以当事人双方自愿为原则,必须有双方事前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才能依法受理,并在此种情况下,法院无权受理此案件;而法院诉讼不必得到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或
    2023-03-10
    462人看过
  • 民事主体的定义和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可以成为民事主体的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民事主体的资格由法律规定,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能够作为民事主体的有公民(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包括哪些人?我国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此外,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及个人合伙,均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的特殊情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民法中的法人以有限责任为根本特征,法人以自己的独立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我国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民法典》中,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主体为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包括了自然人以及
    2023-07-04
    306人看过
  • 民事主体的特征
    法律综合知识
    一、民事主体的特征(一)由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和赋予,不由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决定。法律确认一个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就承认他有资格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二)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活动的法律后果负责的资格。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主体实施的民事行为才有效,才能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三)民事主体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有民事行为能力就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通过民事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权利和设定义务。民事行为能力依民事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民事主体能否滥用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权利的行使,有一定界限,行使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为滥用民事权利。民法一方面鼓励权利主体正当地行使权利,另一方面为权利
    2023-06-23
    82人看过
  • 伪卡交易民事案件的诉讼主体
    6.持卡人起诉发卡行的,以《银行卡申请表》或《领用合约》上签字或盖章的单位、发卡行总行作为诉讼主体。发卡行没有在《银行卡申请表》或《领用合约》上签字、盖章的,以《银行卡申请表》或《领用合约》载明的被申请人或与持卡人发生交易的分支机构作为诉讼主体。基于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诉讼效率原则,追加特约商户或收单机构为第三人。7.发卡行“信用卡中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规定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诉讼主体。8.持卡人起诉收单机构的,以实际收单的分支机构或收单机构总行作为诉讼主体。基于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人民法院也可以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诉讼效率原则,追加发卡行为第三人。伪卡交易民事案件的常见类型1.伪卡交易民事案件是指他人利用伪造的银行卡进行消费或取现后,持卡人起诉要求赔
    2023-08-16
    385人看过
  • 谁是民事诉讼中止审判的主体
    谁是民事诉讼暂停审判的主体?
    2023-05-07
    256人看过
  • 如何确定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一、如何确定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诉讼主体,又称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论活动,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在审判实践中,实际存在两种性质的当事人:一种是程序法上的当事人;另一种是实体法上的当事人。程序法上的当事人,是指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的原告和被告。因为这时的当事人是否在事实上真的存在利害关系还是个未知数,真正的利害关系只有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后才能确定,因此称为程序法上的诉讼主体。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是指经过案件的审理法院依法确定的案件当事人,这些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称为实体法上的诉讼主体。审判实践中,由于认识上的差异,这两种当事人经常交织在一起,给法院正确审理案件带来了麻烦和困难,因此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正确确定诉讼主体就成为首要的任务。(一)两种诉讼主体的构成要件:程序法上的当事人是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开庭审理没有结束前的当事人,构成这种当事
    2023-06-26
    158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主体是组织可以吗?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主体民事诉讼主体,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二是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三是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二、《民事诉讼法》规定:1、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
    2023-06-03
    349人看过
  • 民事诉讼申请抗诉的主体与申请再审区别
    一、民事诉讼再审和二审的区别1、提起的主体不同。第二审程序提起的主体是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而再审提起的主体是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审理的对象不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既可以是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可以是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3、提起的理由不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只要上诉人主观上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就可以提起上诉;而再审的提起,是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法院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的规定,确有错误,方可决定是否开始再审程序。4、提起的时间不同。第二审是第一审的继续,上诉期限有一定的限制。当事人对第一审不服的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当事人对第一审的裁定不服的,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期限为10日。
    2023-05-02
    92人看过
  • 揭秘民事权利主体和客体的身份
    一、揭秘民事权利主体和客体的身份1.民事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我国法律,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以及个别情形下的国家(如国家成为无主财产的所有人)。2.民事客体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通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成为民事权利客体。民事法律关系建立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者分配转移某种利益,因此,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联系的中介。这些利益虽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但可归结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依利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四类。二、民事权利有哪些民事权利有:1.财产权与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
    2023-08-22
    145人看过
  • 民事主体资格是什么意思,民事主体有哪些
    一、民事主体资格是什么意思民事主体资格的意思是指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法律对这种能力分为两个种类,即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给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买房子从法律意义上是赠与行为,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一旦将房产落在未成年人的名下,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将来想要变更房产权利就会存在困难。二、民事主体有哪些民事主体包括以下:1.拥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2.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3.个体工商户;4.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民事主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民事主体的资格由法律规定,在中国,根据规定,能够作为民事主体的有公民(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根据《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
    2023-07-15
    384人看过
  • 环境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是哪些
    环境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是符合法律法律的具体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保护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起诉权。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二、劳务分包合同未签订发生纠纷怎么办当事人在劳务分包后未签合同但出现纠纷的,可以先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三、行政赔偿诉讼适用的范围行政赔偿诉讼适用范围如下所示:1、原告是行政侵权行为的受害人。2、有明确的被告。行政赔偿诉讼的被告是执行行政职权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及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相应
    2023-06-23
    188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规定是怎样的?
    一、民事诉讼主体包括哪些?民事诉讼主体,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1、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2、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3、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民事诉讼主体,是指第二类的诉讼当事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上诉案件中上诉人、被上诉人。合格的当事人直接关系到诉讼的结果。我们在法庭上有时会遇到被告反驳原告称“你不能告我”,或者“你没有实体权利,你不能当原告”,法院要对当事人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这就是当事人诉讼资格是否适格的问题,即案件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是否是本案正当当事人。二、如何认定民事诉讼主体资格?需要根据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来判断,但当事人适格又与实际
    2023-06-03
    118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刑事诉讼法
    相关咨询
    •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的主体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22
      12岁早恋正常恋爱关系不违法,小同学目前的任务是好好读书,不是谈恋爱。12岁身体,三观各方面还没有发育完善。并且早恋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12岁处在好奇心浓的阶段,自制力也比较差,很可能两个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什么主体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主体是谁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15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下主体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1)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公民。任何公民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是附带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原告人。(2)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3)当被害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等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时,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诉讼主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有什么区别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9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实体法为依据产生)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公民和法人等。实践中以户为单位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及个人合伙组织体或非法人组织被视为民事主体。国家是特殊的民事主体,比如,国家向单位或公民发行国库券,就是以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进行的。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以程序法
    • 民事主体和自然人的区别
      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28
      1、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本来民法上只有人的概念,亦即指自然人,后来团体的法律地位被民法确认,产生了法人。为了区别人与法律拟制的“人”,遂出现了“自然人”这一称谓。所以,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应的概念。2、公民是宪法上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按该国宪法和法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对于外国的或者无国籍的自然人来讲,显然不具有公民资格,不能成为宪法主体。但这不妨碍其成为私
    • 民事诉讼主体如何变更?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2-26
      对以下情况下的诉讼主体,可以进行变更: 1.原告或者被告在起诉前已经发生名称的变更或者发生分立或者合并的,人民法院在起诉阶段已经发现的,应当向原告释明要求其主动变更,重新提交起诉状。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主体情况发生变更的,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变更:原告仅仅是名称变更的,通知原告以变更后的名称作为其称谓;原告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的,通知合并或者分立后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原告参加诉讼,合并或者